应科目时与人书
文言文《应科目时与人书》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应科目时与人书》作于贞元九年(公元793)。韩愈,进士出身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信。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帮他做些宣传,扩大自己的声誉。文章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全文气势充沛,富于变化;分寸掌握得好。
【原文】
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坟,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猵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翻译】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示自谦):天池的边上,大江的水边,传说:有怪物存在,大概不是平常鱼类水兽等动物可以比得上的。它得了水,就能呼风唤雨,上天下地都很容易。如果得不到水,也就是寻常所见的那种形状,不用广阔险峻的高山土丘WWw.7gushi.com就能把它困住。然而它在没有水的时候,不能自己造出水来。它们十次有八九次被猵獭(一般的水兽)之流嘲笑。如果碰到有力量的人,可怜它们的窘境而把它们运输转移(到有水的地方),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是这种怪物,报负和一般东西不同,它会说:“就算烂死在沙泥里,我也高兴。如果俯首帖耳,摇尾乞怜,不是我的志向。”因此有能力帮它的人遇到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没看见一般。他的死活,我们也无从知道了。
如今又有一个有能力的人走到它的面前,姑且试着抬头鸣叫一声(因为有能力的人已经对他们习惯而视而不见了),哪里知道有能力的人不可怜它的窘境,而忘记了举手之劳,把它转移到水里边?别人可怜它,是它的命。别人不可怜它,也是它的命。知道生死有命还鸣号求助的,也是它的命。我(韩愈)如今确实有点类似于它,所以不顾自己的浅陋,而写下这些话,希望阁下您垂怜并理解我!
【赏析】
尝读书,见一篇《应科目时与人书》,并不了解其背景,猜想韩愈那时候应该很年轻吧,年少则气盛脸皮薄,好听的说法叫骨头硬有气节,本来是去求人家么,他偏偏耍了一把牛。
在唐朝,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拜谒当时有名望的人(主要是大官),以求引荐,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有人在考试前,写过“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样的句子,来试探那一届的主考官。不过人家的态度可是比韩愈谦虚谨慎的多了,我要是考官一定喜欢这种清楚明白自身地位的人,当然这家伙后来在学问上的成就可是比韩愈差的太多,文品和人品,在大多数人身上还是差相仿佛的。
这篇文章也同样是给当时的大人物的,很牛,口气很强硬,极其自以为是。当然这种牛脾气不分古今中外都有举不尽的好例子。文中借“怪物”之口,说道: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这种话自古以来有过无数种表现形式,并不新鲜。关键在于——第二段的几句话。
“今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我为之深深叹息,她终于也免不了“鸣号”,毕竟也是俗人。当然,从理论上说,人无完人,人力有时而穷,向别人要求帮助,绝对正当,毫无可耻。只是心里面还是很奇怪,忍不住的感到悲哀。也许我的联想不太准确,我想起了“让狗爬出的洞敞开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或许我亵渎了,然而我的确感觉到了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理智说服不了情感,情感战胜不了理智。而且我认为韩愈也有这种感觉,他的“鸣号”也仅仅是“聊试”而已。而且我认为,即使如此韩愈已经感觉到了羞愧,所以他立刻接下来补充,“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将一切归之于命运,向“有力者”挑明,就算你帮了我,我也不会感激你,因为老天早就安排好了,——我窃以为这是死要面子,不够厚道。天主教义好像有一条“常怀感恩之心”,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在这方面似乎是略显欠缺了。
有名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不知是来自徐志摩还是张爱玲,总之流传极广。这味道似乎有点听天由命随波逐流,和韩愈的那句话感觉有些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