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赵郡王高睿传阅读答案-齐赵郡王高睿传翻译赏析
高睿,小名叫须拔,从小失去了父亲。天生的聪明敏慧,很为神武帝高欢喜爱,将他养在宫中,命游娘做他的母亲,对他的恩遇不同于其他子侄。东魏兴和年间,继承他父亲赵郡王高琛的爵位为南赵郡公。长到四岁,他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生母。他的母亲是东魏的华阳公主Www.7gushi.com,他从母的姐姐郑氏开玩笑对他说:“你是我的姨外甥,为什么倒去亲近游氏?”他因而到处访问,以至失去了正常的情绪。神武帝怀疑他得了病,他说:“我没有病,只是听说我有生身母亲,想见上一面。”神武帝很是惊奇,命他的生母来宫中见面。他先向前跪拜母亲,继而抱着母亲的脖子大声痛哭。神武帝十分悲伤,对平素王说:“这孩子特别孝顺,我的孩子中没有能赶上他的。”便为他停止了一天的公务。他读《孝经》读到“资于事父”一句,常流泪感叹。十岁时他的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送他到领军府,让他为母亲举哀。他痛哭失声,以至昏厥,三天没有吃一口水和饭。神武帝与武明太后反复劝慰,他才渐渐听从。居丧时长时间斋戒自身,哀毁骨立,拄着木杖才能站起。神武帝命常山王与他一同起居,日夜劝告。神武帝还命左右侍奉他的人也不许进水。他虽然连清水漱口都不用,到中午仍不肯吃饭。因此,神武帝每到吃饭一定喊他与自己同案而食。神武帝去世,他痛哭得吐出血来。长大后将要结婚,脸上却出现了悲愁的颜色。文襄帝高澄问他“:我为你娶了郑述祖的女儿,你为什么不高兴?”他答道:“我自己痛心从小失去父母,只剩孤身一人,现在将要结婚,有许多感慨。”话没有说完,又呜咽哭泣,不能自禁。文襄帝也很可怜他,劝他勤奋学习,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才休息。
北齐文宣帝高洋即皇帝位,封高睿为王。他身高七尺,仪表伟岸,十分熟悉做官的政务,有知人之明。天保二年(551),他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年龄才十七岁,被人们称赞是一位优秀的地方长官。天保六年,朝廷命他领兵监管修筑长城。当时正值六月盛暑,他在路上撤去伞盖,亲自与士兵们同劳共苦。定州常贮藏冰块,长史宋钦道因高睿冒着暑热监工,派人日夜兼程送来冰块。正是炎夏酷暑,都认为这是很必需的。高睿却对着冰块叹息说“:三军将士都喝被晒热了的水,我怎么能独自喝冰水呢?”便让冰块慢慢消融成水,他竟一口也不尝,士兵们为之感慨喜悦。原先服完役后,让力役们自己还家,年轻力壮的都回去,老弱病残的大多死在边地。他因此亲自指挥军队,命身体强壮的与身体病弱的互相扶持,赖以保全的十有三四。
天保八年,他被任命为都督、北朔州刺史。他安抚刚从外地迁来的移民,设置烽火台加强戍守,一切都井井有条,很被军民们称道。他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天地,挖井凿池,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至今仍称为赵郡王泉。天保九年,济南派太子监国,因而设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所有的政务。仍在开建的府署设置佐史职,文宣帝尤其重视佐史一职的人选,便命高睿为侍中,任大都督府长史。他后来因陪同文宣帝参加宴会,文宣帝很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古往今来会有这样称职的长史吗?”
皇建初年,他兼管并州的政务,孝昭帝临终之前,把预立新帝的事委托给他,他在邺城奉迎武成帝高湛,被朝廷封为尚书令。后主天统时,追赠他的父亲高琛可以享受皇帝的仪仗;母亲元氏被追赠为赵郡王妃,谥号贞昭,华阳长公主的封号仍然不变。有司按照礼仪,在他父母的墓地赐赠封号。当时正值隆冬严寒季节,他光着脚走路,嚎啕大哭,脸上都破裂了,吐了好几升鲜血。回家后,身体疲惫得不能参拜和感谢天子。后主高纬亲自到他家里看望慰问,封他为司空、摄录尚书事。
河清三年(564),北周和突厥的军队进至并州。武成帝穿上作战的戎装,准备带上后宫的人去躲避。高睿拦住马叩头劝谏,武成帝才停止逃跑。他亲自统率军队抗敌,并命高睿节度军务,命段孝先亲自指挥。武成帝与宫人身披衣甲,登上旧城的北城观阵,军营十分整齐肃穆。突厥人埋怨北周人说“:你们说北齐内部混乱,所以我们才来讨伐。现在齐人部伍整齐,眼中射出杀气,怎么可以抵挡呢?”急忙退兵。到了陉岭,道路冻滑,便铺上毛毡翻越。突厥兵骑的马匹因寒冷变得十分瘦弱,膝盖以下皮已脱尽。到了长城,马匹死亡殆尽,士兵们把长矛的枪杆截短做拐杖,拄着才回到家。这一战,段孝先老成持重,不与敌兵作战。在晋阳迷失道路,被敌人屠杀殆尽。斛律光从三堆赶来,武成帝因遭受敌人大的进犯,抱着斛律光的头大哭。任城王高氵皆进前说“:何至于这样痛哭?”他才止住哭声。斛律光在皇帝面前讽刺段孝先说“:你这个像老太婆一样的家伙只善于送女客,却不会打仗。”于是,大家都认为高睿很有才能,加封他为尚书令、宣城郡公,拜为太尉,监管五礼。晚年时常因贪于酒色被和士开攻击。他长时间管理朝政,声望越来越高,逐渐被朝臣们疏远嫉妒。他便撰写古代忠臣义士的言行,书名叫《要言》,以申述自己的志向。
武成帝去世,埋葬以后数日,他与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以及元文遥奏报后主高纬说“:和士开不应该仍然住在宫中。”并又向太后陈奏,因而,朝廷命和士开出任兖州刺史。太后想留他过了一百天再走,高睿脸色严肃地予以拒绝。太后命人斟酒赐给他,他严厉地说:“现在讨论国家大事,不是为了一杯酒。”说罢便走出去。这天夜里,他正睡觉,看见一个人身高一丈五尺,臂长一丈多,从门口向床前走来,用胳膊压住他,很久才放开。他十分厌恶,坐起来叹道:“大丈夫的命运到今天就完结了。”第二天早晨准备入朝,妻子劝阻他,他说“:国家的事情重大,我应当以死报效。我宁肯为先王献出生命,也不忍心看着朝廷如此混乱。”到了宫殿门口,又有人劝他说:“希望您不要进去。”他说:“我上不负苍天,死也没有什么悔恨的。”入宫见到太后,太后又重复昨天的话,高睿的态度更加坚决。出宫走到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杀害,时年仅三十六岁。他死后,大雾弥漫三日,朝野上下都认为他冤枉,并替他惋惜。朝廷下诏允许以王的身份举行葬礼,却没有封赠谥号。
北齐文宣帝高洋即皇帝位,封高睿为王。他身高七尺,仪表伟岸,十分熟悉做官的政务,有知人之明。天保二年(551),他出任定州刺史、六州大都督,当时年龄才十七岁,被人们称赞是一位优秀的地方长官。天保六年,朝廷命他领兵监管修筑长城。当时正值六月盛暑,他在路上撤去伞盖,亲自与士兵们同劳共苦。定州常贮藏冰块,长史宋钦道因高睿冒着暑热监工,派人日夜兼程送来冰块。正是炎夏酷暑,都认为这是很必需的。高睿却对着冰块叹息说“:三军将士都喝被晒热了的水,我怎么能独自喝冰水呢?”便让冰块慢慢消融成水,他竟一口也不尝,士兵们为之感慨喜悦。原先服完役后,让力役们自己还家,年轻力壮的都回去,老弱病残的大多死在边地。他因此亲自指挥军队,命身体强壮的与身体病弱的互相扶持,赖以保全的十有三四。
天保八年,他被任命为都督、北朔州刺史。他安抚刚从外地迁来的移民,设置烽火台加强戍守,一切都井井有条,很被军民们称道。他在没有水的地方祈祷天地,挖井凿池,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至今仍称为赵郡王泉。天保九年,济南派太子监国,因而设立大都督府,与尚书省分理所有的政务。仍在开建的府署设置佐史职,文宣帝尤其重视佐史一职的人选,便命高睿为侍中,任大都督府长史。他后来因陪同文宣帝参加宴会,文宣帝很从容地对常山王高演等人说“:古往今来会有这样称职的长史吗?”
皇建初年,他兼管并州的政务,孝昭帝临终之前,把预立新帝的事委托给他,他在邺城奉迎武成帝高湛,被朝廷封为尚书令。后主天统时,追赠他的父亲高琛可以享受皇帝的仪仗;母亲元氏被追赠为赵郡王妃,谥号贞昭,华阳长公主的封号仍然不变。有司按照礼仪,在他父母的墓地赐赠封号。当时正值隆冬严寒季节,他光着脚走路,嚎啕大哭,脸上都破裂了,吐了好几升鲜血。回家后,身体疲惫得不能参拜和感谢天子。后主高纬亲自到他家里看望慰问,封他为司空、摄录尚书事。
河清三年(564),北周和突厥的军队进至并州。武成帝穿上作战的戎装,准备带上后宫的人去躲避。高睿拦住马叩头劝谏,武成帝才停止逃跑。他亲自统率军队抗敌,并命高睿节度军务,命段孝先亲自指挥。武成帝与宫人身披衣甲,登上旧城的北城观阵,军营十分整齐肃穆。突厥人埋怨北周人说“:你们说北齐内部混乱,所以我们才来讨伐。现在齐人部伍整齐,眼中射出杀气,怎么可以抵挡呢?”急忙退兵。到了陉岭,道路冻滑,便铺上毛毡翻越。突厥兵骑的马匹因寒冷变得十分瘦弱,膝盖以下皮已脱尽。到了长城,马匹死亡殆尽,士兵们把长矛的枪杆截短做拐杖,拄着才回到家。这一战,段孝先老成持重,不与敌兵作战。在晋阳迷失道路,被敌人屠杀殆尽。斛律光从三堆赶来,武成帝因遭受敌人大的进犯,抱着斛律光的头大哭。任城王高氵皆进前说“:何至于这样痛哭?”他才止住哭声。斛律光在皇帝面前讽刺段孝先说“:你这个像老太婆一样的家伙只善于送女客,却不会打仗。”于是,大家都认为高睿很有才能,加封他为尚书令、宣城郡公,拜为太尉,监管五礼。晚年时常因贪于酒色被和士开攻击。他长时间管理朝政,声望越来越高,逐渐被朝臣们疏远嫉妒。他便撰写古代忠臣义士的言行,书名叫《要言》,以申述自己的志向。
武成帝去世,埋葬以后数日,他与冯翊王高润、安德王高延宗,以及元文遥奏报后主高纬说“:和士开不应该仍然住在宫中。”并又向太后陈奏,因而,朝廷命和士开出任兖州刺史。太后想留他过了一百天再走,高睿脸色严肃地予以拒绝。太后命人斟酒赐给他,他严厉地说:“现在讨论国家大事,不是为了一杯酒。”说罢便走出去。这天夜里,他正睡觉,看见一个人身高一丈五尺,臂长一丈多,从门口向床前走来,用胳膊压住他,很久才放开。他十分厌恶,坐起来叹道:“大丈夫的命运到今天就完结了。”第二天早晨准备入朝,妻子劝阻他,他说“:国家的事情重大,我应当以死报效。我宁肯为先王献出生命,也不忍心看着朝廷如此混乱。”到了宫殿门口,又有人劝他说:“希望您不要进去。”他说:“我上不负苍天,死也没有什么悔恨的。”入宫见到太后,太后又重复昨天的话,高睿的态度更加坚决。出宫走到永巷,被抓住送到华林园,在雀离佛院被刘桃枝杀害,时年仅三十六岁。他死后,大雾弥漫三日,朝野上下都认为他冤枉,并替他惋惜。朝廷下诏允许以王的身份举行葬礼,却没有封赠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