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闾传阅读答案-高闾传翻译赏析
高闾字阎士,渔阳雍奴人。五世祖高原,在晋朝任安北将军、上谷太守、关中侯,蓟中有记载他事迹的碑。他的祖父高雅,从小就有美好的声誉,曾任州的别驾。父亲名洪,字季愿,任陈留王从事中郎。高闾贵显之后,被追赠为幽州刺史、固安贞子。
高闾很早就WWW.7gushi.com成为孤儿,但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精通经史典籍,下笔成章。年青时曾当过车夫,有一次他送租到平城时,自己写了个名帖前去拜见崔浩。崔浩和他交谈以后大为惊奇,便让他代写了一份辞谢中书监的表文。第二天,崔浩从送租车前经过时,停下马来喊高闾的名字,那些车夫们都十分吃惊。高闾原名驴,崔浩便替他改为闾,同时取了表字,于是高闾有了名气。和平末年,任中书侍郎。北魏文成帝驾崩时,乙浑专权把持朝政,朝廷内外,惊恐不安。文明皇后临朝听政,杀乙浑,召高闾和中书令高允进入宫中参与处置国家大政,赐给他爵号为安乐子。后来他和镇南大将军尉元领军队南下徐州,因军功而被晋封为侯爵。献文帝传位后,高闾被改为崇光宫侍御。高闾向皇帝上《至德颂》。高允认为高闾的文章富有文采和气势,因而推荐他代替自己,于是他便被献文帝所了解,让他参与议论朝政大事。
承明初年(476),任中书令,给事中,常委派他处置机密要事。文明皇后十分看重高闾,所有诏书、命令、书信、檄文,碑、铭、赞、颂等各种文字都是他写的。太和三年(479),朝廷派兵征讨淮北,高闾上表劝谏,指出有四方面的疑难问题,请求尽快回军。文明皇后说:“六军出发,如惊雷电闪,势同摧枯拉朽,何必担心有四难题呢?”他被升为尚书、中书监。淮南王他上表请求朝廷依照旧例断绝官吏的食禄,高闾认为如果不赏赐食禄的话,那些贪官就有借口任意为非作歹,而清廉的官吏就难以维持。朝廷传旨依照高闾的建议办。
孝文帝又召见王公以下的大臣聚集在皇信堂,让他们辩论有关忠和奸的区别。高闾说“:奸佞的人装出很有智谋的样子欺骗别人和办事,忠贞的人出于内心符合正道行事,这就像美玉和石头,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来。”皇帝说“:美玉和白石是同一物体而名字不同,忠贞和奸佞是名称不同却同出一理。寻求它们相同的地方便可以看出差异之处;如果只寻找差异点则往往失掉它们的共同点。因此,这种出处的同和异,表现出来的忠贞或奸佞,哪里那么容易区分清楚呢?有的先伪装成奸佞然而却为实现其忠贞,有的装扮成忠贞来掩饰其奸佞。就像过去楚国的子綦,后来的事情证明他是忠臣,然而他起初的表现难道不是奸佞的吗?”高闾说:“子綦在楚王面前劝谏,起初虽然顺着国君的话讲,但最终却进行忠告,这是先顺其欲好而后伺机劝谏,不能视为奸佞的表现。子綦如果不是权宜应变的话,后来的忠也就无从显示出来了。”皇帝赞许高闾的应对。
后来,他上奏表说:
“我所知的治国之道,重要的有五方面,一是文德,二是武功,三是法度,四是防固,五是刑赏。所以远方之民不顺服,便要修文德使他来归顺;荒远的狡诈之徒违抗命令,便播扬武威来镇服;人民不懂得作战之法,就要制定法律来加以整治;强敌轻易入侵,就要设立防御牢固的工事来抵御;遇到变故而克敌制胜,就严明赏罚制度加以激励。这样就能够开辟国土,安定四方,战无不克。北方狄寇,凶悍愚昧,如同禽兽,所专长者在于野战,所缺陷的在于攻城,如果能利用北狄的缺点,去掉他的专长,那么人数再多也不能成为祸患,虽即使前来也难以入侵内地。况且北狄散居于荒野草泽之中,随着水草地而迁徙,作战时便全家同来,逃窜时带着牲畜而去。所以自古以来讨伐北方,只挡其入侵和掳掠而已。历代所以成为边患的原因,在于他们出没无常的缘故。六镇分兵把守,敌人众多便难于应战,敌人逐个包围进逼,我军难以制服。古代周王命令南仲筑城北方;赵武灵王、秦始皇,修筑长城;汉孝武帝继承前代事业。这四代的国君,都是帝王中的雄杰之才。他们之所以共同采取这一措施,并非没有过人的智谋,或兵力的不足,而因为这实在是防御北狄最重要的办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今应当在六镇的北边修筑长城,以抵御北寇,虽然有暂时的劳苦,却有永逸的效果。靠近要害的地方,往往开有城门,在城门边建造小城,因地制宜安排退敌之策,多设弓弩。狄人入侵,有城可守,有兵可战。敌既无法攻城,野外抢掠一无所获,草料尽必定退走,终究受到惩罚。又应当从附近各州选招有勇力的壮士四万人,加上京都二万人,合计六万人,作为武士,在御苑内设立征北大将军府,选拔忠心勇敢而又有志向才能的人作为主将,下设官员属吏,分为三军,两万人专门练习射箭,两万人专门练习使用刀盾,两万人专门练习骑马用槊。修建战场,十天一演习。采用诸葛亮八阵图的阵法,作为平地抵御敌人的方略,让他们都明了如何更好地使用兵革器械,懂得接受旌旗的节制指挥。兵器精锐坚固,必定能够战胜敌人。让将领有固定的兵士,兵士有长期的主帅,上下相互信任,昼夜完全一致。七月间,征召六郡士兵万人,各带攻战器具,令台省以北各屯仓库,就近造粮,全部送往北镇。到八月,征北大将军府率领三军,和六镇之兵一起直至漠南,扬军威于漠北。狄人如来对抗,就和他决战,如果不来,就分散各地,以修筑长城。估计六镇东西长不过千里,如果一人一月能筑三步长,一百人就是三里长,一千人三十里,一万人三百里,那么千里的长度,强弱互助,估计十万人一个月时间就能建成。一个月的军粮,不算太多,人人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辛苦点也没有怨言。
“我合计修筑长城,有五项好处:免去巡游的艰辛,是一利;北部放牧民众,不再受狄人抢掠的祸害,是二利;登城以观察敌人动向,以逸待劳,是三利;减少边境防卫的失误,停息无时无刻的防备,是四利;长年可以巡逻运输,永不匮乏,这是五利。”
孝文帝传旨说“:到时候我将和你当面讨论。”
皇帝又令高闾写国书慰问蠕蠕。当时蠕蠕国有丧事而国书中没有写到。皇帝问“:你的职责是撰写文辞,可是不提及他国中的丧事,如果是明知却不写,罪责十分明显,如果疏忽没有想到,应当是失职了。”高闾说“:以前的蠕蠕国君淳厚敬重,和我国和亲,而今他的儿子屡次侵犯边境,以臣愚见,认为不宜吊问。”孝文帝说“:敬重父亲儿子就高兴,敬重国君臣子也会高兴,你说不应该吊丧和安慰,这是什么话呢?”高闾便摘下帽子谢罪。文帝说“:蠕蠕的使者牟提,小心谨慎谦恭。同来的人认为他太忠厚而很不满意,我担心他回北方后,一定会受到诽谤。以前刘准的使者殷灵诞,总是禁止他手下随从,不许做不合礼节的事情,当他回去后,果然被人中伤,遭到极刑。如今这封国书可以证明牟提是忠于国家的,要让蠕蠕国君知道这一点。”
这年冬至,皇帝大宴群臣,孝文帝亲自在太后面前起舞,群臣也跟着起舞。皇帝又唱起歌,仍旧率领群臣向太后再次祝寿。高闾说“:臣下听说,大夫行孝,和睦一家;诸侯行孝,名传一国;天子行孝,德及四海。如今陛下笃行孝道,下臣等不胜欢欣鼓舞,谨祝皇上千万岁福寿!”皇帝听后十分高兴。又有一次在皇信堂商议朝政时,高闾说:“我深思太皇太后所立的十八条法令,以及追寻圣朝以来所实行过的各种法制,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希望皇上能照此行事。”孝文帝说“:刑法是推行王道所必须的。但什么是法?什么是刑?执行的时候,谁先谁后?”高闾回答说:“创立各种制度,以法度和礼制治理民众,这就是法;违犯制度和纪律,必须用法令条文来追究,就叫刑。那么法必须首先施行,然后用刑。”文帝说“:《论语》中称:冉有退朝,孔子问‘:怎么这样晚?’冉有说‘:有政务。’孔子说‘: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果是政务,虽然我不曾参与,但我也会听说的。’什么是政?什么是事?”高闾回答说:“政,是皇上所施行的;事,是臣下所处置的。”
后来又令高闾和太常卿共同收集雅乐以演奏。又带领广陵王的军队,出任镇南将军、相州刺史。他因有参加制定法律条令的劳绩,被赐予布帛和牛马等物。迁都洛阳时,高闾曾上表劝谏,认为迁都有十个方面损失,如果非迁不可,请迁往邺城,孝文帝对此颇为不快。
雍州刺史曹武以他所统领的襄阳前来归降,皇帝亲自驾幸悬瓠。高闾上表进谏说“:洛阳正是草创时期,曹武既然没有派来人质,必定不是真正归降。”皇帝不采纳,曹武果然诈降,所有将领都无功而回。当皇帝返回石济时,高闾在行宫朝见。孝文帝说:“我原来的想法,并不是一定要出征。但是兵马已经集合待命,我恐怕会像周幽王那样失误,所以没有中止这次行动,来到淮南。对方将所有将领据守各州镇,所以一无所获。这实在是晚一个月出兵的缘故。”高闾说:“自古攻城作战,兵力倍于对方就可以进攻,十倍于对方就把城团团围住。皇上亲征,本应大获全胜,所以没有收获,实在是兵力太少的缘故。如今京城初就,诸事均在草创时期,愿陛下从容经营京都,使德泽播于四海。”皇帝说:“我也愿意从容经营伊洛氵廛高涧一带,事已不少,但尚未有大的收获。”高闾说“:司马相如临终前,还抱恨于未能参加封禅的大典。如今虽江表一带未归顺,但中州地区已经讨平,怎么能在这样圣明的时候而缺少盛大的典礼呢?”孝文帝说“:荆扬一带还未统一,怎么就能照你所说的那样举行盛典呢?”高闾回答说,江南一带并不是古代所说的中国,况且夏、商、周三代的疆土,也并不很广大。皇帝说:“从淮海至东海是扬州,从荆山至衡阳是荆州,这些不都近在中国吗?”
当皇帝来到邺城时,多次亲往高闾的府中,同时下诏表彰他。高闾多次请求领本州人马报效朝廷,皇帝下诏说:“高闾已到退休之年,本应请求衣锦还乡,但他只知进取而不考虑退路,有世人谦逊的美德,可封号为平北将军。他是朝中的老臣,理应顺其心愿,迁任幽州刺史,让他存恤和劝慰同行,恩惠和法律并用。”高闾认为各州去掉从事官员而依照府的建制置参军,和政体不相合,便上表请求恢复旧制,孝文帝不高兴。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辞职,皇帝以好话安慰,不听请求。又召回任太常卿,高闾多次上表辞谢,但也不得许可。皇帝亲征汉阳,高闾又上表劝谏,请求回军,皇帝不采纳。汉阳讨平后,皇帝送诏书给高闾,高闾上表称谢。
宣武继位后,高闾多次上表请求让位。皇帝以优诏授予光禄大夫,金制的印章和紫色的绶带,由吏部尚书邢峦亲自送往高闾家中拜授。高闾前往辞谢,皇帝在东堂接见他,赐给他佳美的食物,向他请教治国大政。他以自己是先朝的老臣,再次请求告老归田,皇帝感动得流下泪来。于是传旨赐给他安车、几杖、马匹、锦缎、衣服、布匹等,样样十分丰厚。百官都设宴为他饯行,就如同当年汉宣帝的众公卿为功成身退的疏广叔侄送行一样。当高闾路过北芒山时,又派人奏上《望阙表》,以示恋恋不舍和仰慕的真情。后来他死在家中,谥号为文贞。
高闾喜欢写文章,有文集四十卷。他的文章也和高允同流,后人把他们合称为“二高”,都是为当时人所信服的。高闾性情刚强,敢于直谏。他在自己私房,讲话时声音很轻,耳朵刚能听到;可是当他在朝廷广众之中时,谈论起来,却劲头十足,人们都难以和他对抗。孝文帝喜爱他文辞优美,经常给他以优厚的礼遇。可是他贪财,心胸狭小而又自傲。他在中书省时,喜欢辱骂各位博士。他的学生一百多人,凡是有事求他,他都收受贿赂。可是到年老当两地州刺史时,却特别清廉自我约束,有好官的称誉。
他儿子高元昌承袭了爵位,曾任辽西、博陵太守。
高闾的弟弟名悦,专心致志喜好读书,声名好于高闾,但早就去世了。
高闾很早就WWW.7gushi.com成为孤儿,但他自幼好学,知识渊博,精通经史典籍,下笔成章。年青时曾当过车夫,有一次他送租到平城时,自己写了个名帖前去拜见崔浩。崔浩和他交谈以后大为惊奇,便让他代写了一份辞谢中书监的表文。第二天,崔浩从送租车前经过时,停下马来喊高闾的名字,那些车夫们都十分吃惊。高闾原名驴,崔浩便替他改为闾,同时取了表字,于是高闾有了名气。和平末年,任中书侍郎。北魏文成帝驾崩时,乙浑专权把持朝政,朝廷内外,惊恐不安。文明皇后临朝听政,杀乙浑,召高闾和中书令高允进入宫中参与处置国家大政,赐给他爵号为安乐子。后来他和镇南大将军尉元领军队南下徐州,因军功而被晋封为侯爵。献文帝传位后,高闾被改为崇光宫侍御。高闾向皇帝上《至德颂》。高允认为高闾的文章富有文采和气势,因而推荐他代替自己,于是他便被献文帝所了解,让他参与议论朝政大事。
承明初年(476),任中书令,给事中,常委派他处置机密要事。文明皇后十分看重高闾,所有诏书、命令、书信、檄文,碑、铭、赞、颂等各种文字都是他写的。太和三年(479),朝廷派兵征讨淮北,高闾上表劝谏,指出有四方面的疑难问题,请求尽快回军。文明皇后说:“六军出发,如惊雷电闪,势同摧枯拉朽,何必担心有四难题呢?”他被升为尚书、中书监。淮南王他上表请求朝廷依照旧例断绝官吏的食禄,高闾认为如果不赏赐食禄的话,那些贪官就有借口任意为非作歹,而清廉的官吏就难以维持。朝廷传旨依照高闾的建议办。
孝文帝又召见王公以下的大臣聚集在皇信堂,让他们辩论有关忠和奸的区别。高闾说“:奸佞的人装出很有智谋的样子欺骗别人和办事,忠贞的人出于内心符合正道行事,这就像美玉和石头,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来。”皇帝说“:美玉和白石是同一物体而名字不同,忠贞和奸佞是名称不同却同出一理。寻求它们相同的地方便可以看出差异之处;如果只寻找差异点则往往失掉它们的共同点。因此,这种出处的同和异,表现出来的忠贞或奸佞,哪里那么容易区分清楚呢?有的先伪装成奸佞然而却为实现其忠贞,有的装扮成忠贞来掩饰其奸佞。就像过去楚国的子綦,后来的事情证明他是忠臣,然而他起初的表现难道不是奸佞的吗?”高闾说:“子綦在楚王面前劝谏,起初虽然顺着国君的话讲,但最终却进行忠告,这是先顺其欲好而后伺机劝谏,不能视为奸佞的表现。子綦如果不是权宜应变的话,后来的忠也就无从显示出来了。”皇帝赞许高闾的应对。
后来,他上奏表说:
“我所知的治国之道,重要的有五方面,一是文德,二是武功,三是法度,四是防固,五是刑赏。所以远方之民不顺服,便要修文德使他来归顺;荒远的狡诈之徒违抗命令,便播扬武威来镇服;人民不懂得作战之法,就要制定法律来加以整治;强敌轻易入侵,就要设立防御牢固的工事来抵御;遇到变故而克敌制胜,就严明赏罚制度加以激励。这样就能够开辟国土,安定四方,战无不克。北方狄寇,凶悍愚昧,如同禽兽,所专长者在于野战,所缺陷的在于攻城,如果能利用北狄的缺点,去掉他的专长,那么人数再多也不能成为祸患,虽即使前来也难以入侵内地。况且北狄散居于荒野草泽之中,随着水草地而迁徙,作战时便全家同来,逃窜时带着牲畜而去。所以自古以来讨伐北方,只挡其入侵和掳掠而已。历代所以成为边患的原因,在于他们出没无常的缘故。六镇分兵把守,敌人众多便难于应战,敌人逐个包围进逼,我军难以制服。古代周王命令南仲筑城北方;赵武灵王、秦始皇,修筑长城;汉孝武帝继承前代事业。这四代的国君,都是帝王中的雄杰之才。他们之所以共同采取这一措施,并非没有过人的智谋,或兵力的不足,而因为这实在是防御北狄最重要的办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今应当在六镇的北边修筑长城,以抵御北寇,虽然有暂时的劳苦,却有永逸的效果。靠近要害的地方,往往开有城门,在城门边建造小城,因地制宜安排退敌之策,多设弓弩。狄人入侵,有城可守,有兵可战。敌既无法攻城,野外抢掠一无所获,草料尽必定退走,终究受到惩罚。又应当从附近各州选招有勇力的壮士四万人,加上京都二万人,合计六万人,作为武士,在御苑内设立征北大将军府,选拔忠心勇敢而又有志向才能的人作为主将,下设官员属吏,分为三军,两万人专门练习射箭,两万人专门练习使用刀盾,两万人专门练习骑马用槊。修建战场,十天一演习。采用诸葛亮八阵图的阵法,作为平地抵御敌人的方略,让他们都明了如何更好地使用兵革器械,懂得接受旌旗的节制指挥。兵器精锐坚固,必定能够战胜敌人。让将领有固定的兵士,兵士有长期的主帅,上下相互信任,昼夜完全一致。七月间,征召六郡士兵万人,各带攻战器具,令台省以北各屯仓库,就近造粮,全部送往北镇。到八月,征北大将军府率领三军,和六镇之兵一起直至漠南,扬军威于漠北。狄人如来对抗,就和他决战,如果不来,就分散各地,以修筑长城。估计六镇东西长不过千里,如果一人一月能筑三步长,一百人就是三里长,一千人三十里,一万人三百里,那么千里的长度,强弱互助,估计十万人一个月时间就能建成。一个月的军粮,不算太多,人人抱着一劳永逸的想法,辛苦点也没有怨言。
“我合计修筑长城,有五项好处:免去巡游的艰辛,是一利;北部放牧民众,不再受狄人抢掠的祸害,是二利;登城以观察敌人动向,以逸待劳,是三利;减少边境防卫的失误,停息无时无刻的防备,是四利;长年可以巡逻运输,永不匮乏,这是五利。”
孝文帝传旨说“:到时候我将和你当面讨论。”
皇帝又令高闾写国书慰问蠕蠕。当时蠕蠕国有丧事而国书中没有写到。皇帝问“:你的职责是撰写文辞,可是不提及他国中的丧事,如果是明知却不写,罪责十分明显,如果疏忽没有想到,应当是失职了。”高闾说“:以前的蠕蠕国君淳厚敬重,和我国和亲,而今他的儿子屡次侵犯边境,以臣愚见,认为不宜吊问。”孝文帝说“:敬重父亲儿子就高兴,敬重国君臣子也会高兴,你说不应该吊丧和安慰,这是什么话呢?”高闾便摘下帽子谢罪。文帝说“:蠕蠕的使者牟提,小心谨慎谦恭。同来的人认为他太忠厚而很不满意,我担心他回北方后,一定会受到诽谤。以前刘准的使者殷灵诞,总是禁止他手下随从,不许做不合礼节的事情,当他回去后,果然被人中伤,遭到极刑。如今这封国书可以证明牟提是忠于国家的,要让蠕蠕国君知道这一点。”
这年冬至,皇帝大宴群臣,孝文帝亲自在太后面前起舞,群臣也跟着起舞。皇帝又唱起歌,仍旧率领群臣向太后再次祝寿。高闾说“:臣下听说,大夫行孝,和睦一家;诸侯行孝,名传一国;天子行孝,德及四海。如今陛下笃行孝道,下臣等不胜欢欣鼓舞,谨祝皇上千万岁福寿!”皇帝听后十分高兴。又有一次在皇信堂商议朝政时,高闾说:“我深思太皇太后所立的十八条法令,以及追寻圣朝以来所实行过的各种法制,事事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希望皇上能照此行事。”孝文帝说“:刑法是推行王道所必须的。但什么是法?什么是刑?执行的时候,谁先谁后?”高闾回答说:“创立各种制度,以法度和礼制治理民众,这就是法;违犯制度和纪律,必须用法令条文来追究,就叫刑。那么法必须首先施行,然后用刑。”文帝说“:《论语》中称:冉有退朝,孔子问‘:怎么这样晚?’冉有说‘:有政务。’孔子说‘: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果是政务,虽然我不曾参与,但我也会听说的。’什么是政?什么是事?”高闾回答说:“政,是皇上所施行的;事,是臣下所处置的。”
后来又令高闾和太常卿共同收集雅乐以演奏。又带领广陵王的军队,出任镇南将军、相州刺史。他因有参加制定法律条令的劳绩,被赐予布帛和牛马等物。迁都洛阳时,高闾曾上表劝谏,认为迁都有十个方面损失,如果非迁不可,请迁往邺城,孝文帝对此颇为不快。
雍州刺史曹武以他所统领的襄阳前来归降,皇帝亲自驾幸悬瓠。高闾上表进谏说“:洛阳正是草创时期,曹武既然没有派来人质,必定不是真正归降。”皇帝不采纳,曹武果然诈降,所有将领都无功而回。当皇帝返回石济时,高闾在行宫朝见。孝文帝说:“我原来的想法,并不是一定要出征。但是兵马已经集合待命,我恐怕会像周幽王那样失误,所以没有中止这次行动,来到淮南。对方将所有将领据守各州镇,所以一无所获。这实在是晚一个月出兵的缘故。”高闾说:“自古攻城作战,兵力倍于对方就可以进攻,十倍于对方就把城团团围住。皇上亲征,本应大获全胜,所以没有收获,实在是兵力太少的缘故。如今京城初就,诸事均在草创时期,愿陛下从容经营京都,使德泽播于四海。”皇帝说:“我也愿意从容经营伊洛氵廛高涧一带,事已不少,但尚未有大的收获。”高闾说“:司马相如临终前,还抱恨于未能参加封禅的大典。如今虽江表一带未归顺,但中州地区已经讨平,怎么能在这样圣明的时候而缺少盛大的典礼呢?”孝文帝说“:荆扬一带还未统一,怎么就能照你所说的那样举行盛典呢?”高闾回答说,江南一带并不是古代所说的中国,况且夏、商、周三代的疆土,也并不很广大。皇帝说:“从淮海至东海是扬州,从荆山至衡阳是荆州,这些不都近在中国吗?”
当皇帝来到邺城时,多次亲往高闾的府中,同时下诏表彰他。高闾多次请求领本州人马报效朝廷,皇帝下诏说:“高闾已到退休之年,本应请求衣锦还乡,但他只知进取而不考虑退路,有世人谦逊的美德,可封号为平北将军。他是朝中的老臣,理应顺其心愿,迁任幽州刺史,让他存恤和劝慰同行,恩惠和法律并用。”高闾认为各州去掉从事官员而依照府的建制置参军,和政体不相合,便上表请求恢复旧制,孝文帝不高兴。一年多后,他上表请求辞职,皇帝以好话安慰,不听请求。又召回任太常卿,高闾多次上表辞谢,但也不得许可。皇帝亲征汉阳,高闾又上表劝谏,请求回军,皇帝不采纳。汉阳讨平后,皇帝送诏书给高闾,高闾上表称谢。
宣武继位后,高闾多次上表请求让位。皇帝以优诏授予光禄大夫,金制的印章和紫色的绶带,由吏部尚书邢峦亲自送往高闾家中拜授。高闾前往辞谢,皇帝在东堂接见他,赐给他佳美的食物,向他请教治国大政。他以自己是先朝的老臣,再次请求告老归田,皇帝感动得流下泪来。于是传旨赐给他安车、几杖、马匹、锦缎、衣服、布匹等,样样十分丰厚。百官都设宴为他饯行,就如同当年汉宣帝的众公卿为功成身退的疏广叔侄送行一样。当高闾路过北芒山时,又派人奏上《望阙表》,以示恋恋不舍和仰慕的真情。后来他死在家中,谥号为文贞。
高闾喜欢写文章,有文集四十卷。他的文章也和高允同流,后人把他们合称为“二高”,都是为当时人所信服的。高闾性情刚强,敢于直谏。他在自己私房,讲话时声音很轻,耳朵刚能听到;可是当他在朝廷广众之中时,谈论起来,却劲头十足,人们都难以和他对抗。孝文帝喜爱他文辞优美,经常给他以优厚的礼遇。可是他贪财,心胸狭小而又自傲。他在中书省时,喜欢辱骂各位博士。他的学生一百多人,凡是有事求他,他都收受贿赂。可是到年老当两地州刺史时,却特别清廉自我约束,有好官的称誉。
他儿子高元昌承袭了爵位,曾任辽西、博陵太守。
高闾的弟弟名悦,专心致志喜好读书,声名好于高闾,但早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