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伯言先生诔辞
文言文《梅伯言先生诔辞》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为古义词之学于今日,或曰当有所授受,盖近代数明昆山归大仆[2],我朝桐城方侍郎[3],于诸家为得文体之正。侍郎之后,有刘教谕[4]、姚郎中[5],各传侍郎之学,皆桐城人,故世言古文有桐城宗派之目。而上元梅郎中伯言,又称得法于姚氏。 余曩在京师[6],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梅先生,以求归、方之所传。而余颇亦好事,顾心窃隘薄时贤[7],以为文必古于词,则自我求之古人而已,奚近时宗派之云?果若是,是文之大厄也。而余闲从梅先生语,独有以发余意。又读其文数十篇,知先生于文自得于古人,而寻声相逐者[8],或未之识也。余自是益求之古书。
自道光甲辰[9],又九年咸丰壬子,余复入都[10],则梅先生已去官归金陵,而粤寇之乱大作[11]。明年金陵陷[12],闻先生得出。丁巳[13],余寓长沙,孙侍读子余告余曰[14]:“梅先生以前二岁卒矣。”余于先生才数面,而与先生游京师者,称先生语未尝不及余。余穷老于世,今且避徙无所,而先生亦可谓不得志以死者。其才俊伟明达,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15],以进士不欲为县令,更求为赀郎[16],及补官,老矣。而归又逢世之乱,可伤也。乃为之诔曰:
才问以兮不施?名何为兮大驰?独为文章之人兮,世安赖而有斯?呜呼哀哉伯言父[17]?其文之好耶[18],其志之皦耶[19],其又以逢天之忌,而卒于颠倒者耶[20]!
【注释】
[1]诔辞:哀祭之辞。
[2]归太仆: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曾任南京太仆寺丞。是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在继承唐宋八大家古文传统方面开了桐城派的先河。
[3]方侍郎:方苞。
[4]刘教谕:刘大櫆。
[5]姚郎中:姚鼐。
[6]曩(nǎng):以往,从前。
[7]顾:却,反而。隘薄:狭隘,浅薄。此处作意动用法,认为……隘薄。
[8]寻声:顺着声音,犹言“闻风”。
[9]甲辰:指道光二十四年(1844)。
[10]咸丰壬子(1852),吴敏树和乡友毛西垣一同赴京会试。
[11]粤寇:对太平天国革命军的蔑称。洪秀全始起义于广西,广西又称粤西。
[12]太平军于1853年3月攻克南京(金陵),定为都城,命名为天京。
[13]丁巳:咸丰七年(1857)。
[14]孙侍读:见《亡弟云松事状》注。
[15]趣寄:兴趣,寄托。指志向怀抱。
[16]赀郎:出钱捐官的人。赀:通“资”,钱财。梅曾亮中进士后,因不肯做外官,纳资捐官,得为户部郎中。[17]父:男子的美称。
[18]其:犹“岂”,表示反诘。与下面的两个“其”字并列。
[19]皦(jiǎo):清白,高洁。
[20]颠倒:潦倒穷困。
【赏析】
吴敏树一贯反对文学上立宗派,他认为只须同博取古书即可,“乌有建一先生之言以为门户途辙”?并且在很多书信中都毫无顾忌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可是由于他与桐城派主要成员的私人关系都不错,又由于当时风尚是竞仿桐城,人们有意无意地都把他归入桐城派www.7gushi.com,因此在此篇为桐城中心人物梅曾亮所写的诔辞里,为了辩明自己观点的与众不同,就很费了一番斟酌。他不无疑词地说到桐城渊流,又含糊地提及梅与自己看法一致。尽管如此,他仍是坚持的崇古者,在一般的文字思想方面仍与桐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