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照后 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 愿身能似月亭亭 千里伴君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江南柳·隋堤远》,其古诗全文如下: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注释】
⑴隋堤柳: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所植的柳树。唐罗隐有《隋堤柳》诗。
⑵路尘:道路上飞扬的灰尘。
⑶柳桥:柳荫下的桥。古代常折柳赠别,因泛指送别之处。
⑷分袂:离别;分手。 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⑸关情:掩饰感情;动心,牵动情怀。斜照:斜阳。新月:夏历每月初弯细如钩的月亮。
⑹倚望:徙倚怅望。
⑺亭亭:形容耸立高远:浮云亭亭如车盖。
【赏析】
起首一句从别路写起。隋炀帝开通济渠,河渠旁筑御道,栽种柳树,是为“隋堤”。“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两句是说:这是一个水陆交通要道,成日里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www.7gushi.com,以寄深情。“隋堤”是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波急”与“路尘轻”分写水陆行程,暗示离别,寄有别情。一个“远”字,既刻画出别者长路漫漫的旅愁,又刻画送者依依目送的情态。这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正因为别情是如此普遍,也就容易唤起“见人分袂亦愁生”的感受了。末句以“何况”二字造成递进,突出个人眼前的离别情事。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过片转写别后,别时种种情事都被省略了,这里只是着重写送者城楼望月的情景。“斜照后”三字非虚设,它表明送者城楼伫立的时辰之久,从日落到月出。“重望”又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至重望时应当是不甚分明了。于是送者抬头望新月,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此外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相类,但“亭亭”二字却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而送者的身份亦不言自明,“千里伴行”的说法更是真挚深婉。
总的说来,通首词没有刻画送别情事,更没有刻意作苦语,但通过古今别情来衬托一己的别情,有烘云托月之妙,将一己别情写得非常充分。全词也没有点明双方身份、关系,被称作“君”的甚至未直接露面,但通过新月亭亭的意象和伴行的着想,给读者以明确的暗示。词的语言明快素朴,情调清新健康,在送别之作中颇有特色。

相关信息

  • ·《紫塞月明千里 金甲冷 戍楼寒 梦长安》--“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出自唐朝诗人牛峤的作品《定西番·紫塞月明千里》,其古诗全文如下:紫塞月明千里,金...
  • ·《文鸳绣履 去似杨花尘不起 舞彻伊州 头上宫花颤未休》--“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其古诗全文如下:垂...
  • ·《垂螺近额 走上红裀初趁拍 只恐轻飞 拟倩游丝惹住伊》--“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其古诗全文如下:垂...
  • ·《黛眉长 檀口小 耳畔向人轻道 柳阴曲 是儿家 门前红杏花》--“黛眉长,檀口小。耳畔向人轻道。柳阴曲,是儿家。门前红杏花”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更漏子·锦筵红》,其古诗全文如下:锦...
  • ·《锦筵红 罗幕翠 侍宴美人姝丽 十五六 解怜才 劝人深酒杯》--“锦筵红,罗幕翠。侍宴美人姝丽。十五六,解怜才。劝人深酒杯”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更漏子·锦筵红》,其古诗全文如下:锦...
  • ·《斜照后 新月上西城 城上楼高重倚望 愿身能似月亭亭 千里伴君》--“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江南柳·隋堤远》,其古诗全文如...
  • ·《隋堤远 波急路尘轻 今古柳桥多送别 见人分袂亦愁生 何况自关》--“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江南柳·隋堤远》,其古诗全文如...
  • ·《断梦归云经日去 无计使、哀弦寄语 相望恨不相遇 倚桥临水谁家》--“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弦寄语。相望恨不相遇。倚桥临水谁家住”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惜双双·溪桥寄意》,其古诗全文...
  • ·《城上层楼天边路 残照里、平芜绿树 伤远更惜春暮 有人还在高高》--“城上层楼天边路。残照里、平芜绿树。伤远更惜春暮。有人还在高高处”出自宋朝诗人张先的作品《惜双双·溪桥寄意》,其古诗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