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长平败 伏尸遍冈峦 北去三百舸 舸舸好红颜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出自清朝诗人顾炎武的作品《秋山·秋山复秋山》,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山复秋山,秋雨连山殷。昨日战江口,今日战山边。
已闻右甄溃,复见左拒残。旌旗埋地中,梯冲舞城端。
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
吴口拥橐驼,鸣笳入燕关。昔时鄢郢人,犹在城南间。
【注释】
⑺“伏尸”一句:清兵玫陷江南后,对江南人民进行了血腥的屠杀,仅嘉定一地,就接连于七月初四、二十六、二十七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杀,死难者数万。
⑻“北去”二句:《嘉定屠城纪略》:“妇女寝陋者,一见辄杀,大家闺秀及民家妇女有美色,皆生虏。白昼宣淫,不从者,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嘉定风俗,雅重妇节,惨死无数,乱军中姓氏不闻矣!七月初六日,成栋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女子及牛马羊深等物三百余艘,往姿东。”当时清兵所到之处,掳掠汉族女子北去,故屈大均广州诗中也有“无多越女留炎徼,不断明妃去紫台”的描写。舸,船。
⑼“吴口”一句:自注:《晋书·慕容超载记》:“使送吴口千人。”吴口,吴地的丁口。橐驼,骆驼。
⑽笳:古管乐器,相当于军号。
⑾燕关:指燕地的关隘。燕,今河北省,周时为燕旧地。
⑿“昔时”二句:自注:《战国策》:“雍门司马谓齐王日:‘鄢郢之大夫不欲为秦,而在城南下者以百数。’”鄢郢,战国时郑、楚二国的国都。鄢郢人,本指郑、楚亡于秦以后的遗臣。诗中指明遗民。
【翻译】
秋山一座接着一座相连,秋雨洗刷着血染红了座座秋山。昨天在江口的战事,今天在金山的战事,都失败了,左右两翼皆溃败。虽是守城将领抱着与城池共存亡的决心,但清军攻城之势太猛,兵败,战俘被被坑杀,倒下的尸体遍布山岗。北归的清军有三百余舰载着,其上每舰都有被掳的妇女。吴地的男丁被当做奴隶和清军骆驼一同被赶,胜利的清军吹着号角回到北方。大明遗民,今天在江南还有。
【赏析】
诗的第一句落成后,作者开始铺写战事及其结果,形势一直线下滑,愈演愈烈,一步比一步撕心裂肺,随着诗人的叙述,忧痛的波澜越涌越高。诗人正是以这种层层加进的方法,自然地安排了全诗的整体程序。到最后笔锋一转,“昔时邵那人,犹在城南间”,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志士的高大形象矗立了,这个志士就是作者WwW.7gushi.com自己。这最后的一笔峻拔突兀,使全诗的感情流向导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它是全诗笔果的总升华,而前面的一切构筑都是这最后一笔的大铺垫,可谓千锤打鼓,一锣定音。人们从优痛中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依托,心情为之一振。这个“鄢郢人”坚贞刚毅的品质,热血沸腾的情怀,怒目切齿的体态,舍身报国的豪气,活龙活现。这最后两句是全诗获得艺术的巨大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谓点睛之笔。如果删去这一笔,全诗立刻黯然失色,平庸无奇,可见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者用心的良苦。
这首诗结构井然有序,构思奇巧工致,托出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大场面,借亡国的男儿和女子的悲惨命运,震慑人心,呼唤着民族精神的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