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再经胡城县》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注释】
①胡城县:唐时县名,故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②县宰:县令
③朱绂:系官印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④生灵:生民
【翻译】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姓血染成。
【赏析】
题目是“再经胡城县”,诗人自然会由“再经”而想到“初经”。写“初经”的见闻,只从县民方面落墨,未提县宰;写“再经”的见闻,只从县宰方面着笔,未提县民,这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如果听信封建统治阶级所谓“爱民如子”之类的自我标榜,那么读到“县民无口不冤声”,只能设想那“冤”来自别的方面,而不会与县宰联系起来;至于县宰呢,作为县民的“父母官”,必然在为县民伸冤而奔走号呼。读到“今来县宰加朱绂”,也准以为“县宰”由于为县民伸冤而得到了上司的嘉奖,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诗人在写了“初经”与“再经”的见闻之后,却对县宰的“朱绂”作出了“便是生灵血染成”的判断,颇有几分匪夷所思之感。
结句引满而发,对统治者的揭露与鞭挞不留余地,这与常见的含蓄风格迥乎不同。但就艺术表现而言,诗中却仍然有含而不露的东西在,因而也有余味可寻。“县民无口不冤声”既然是“去岁”的见闻,那么县民喊的是什么冤以及喊冤的结果如何,诗人当然记忆犹新,但没有明写。县宰加朱绂“既然是“今来”的见闻,那么这和县民喊冤的结果有什么联系,诗人当然很清楚,但也没有明写。而这没有明写的一切,这就造成了悬念。最后,诗人才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诗人没有明写的一切,就都见于言外,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赢得了上级的嘉奖,加了朱绂,尝到了甜WWW.7gushi.com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诗人也没有明写,然而弦外有音,有很强的震撼力。
全诗构思巧妙,诗人描写了他两次路过胡城县的见闻,把这两次见闻写进诗中,构成对比,使主题更加鲜明醒目,诗人是安徽池州人,他不畏惹祸,对同省一位红得发紫的“父母官”公开鞭挞指责,足见其为民鸣冤请命的精神和过人的胆识,更表现了朝廷的忠奸不分,官吏残暴无耻。害民的官吏反而高升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就在这对比中表现出来了。全诗语言直白浅显,却话中有话,寓意深刻,诗人在有限的篇幅中,最大限度地融入了社会生活,达到了言浅意不浅,言尽意不尽的效果,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末的刘鹗在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中,写山东巡抚玉贤因害民升官的诗句“血染顶珠红”便是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脱化而出的。

相关信息

  •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出自唐朝诗人鲁迅的古诗作品《惯于长夜过春时》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
  •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出自唐朝诗人鲁迅的古诗作品《惯于长夜过春时》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
  •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出自唐朝诗人鲁迅的古诗作品《惯于长夜过春时》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
  •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出自唐朝诗人荆轲的古诗作品《易水歌》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
  •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古诗作品《离骚》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
  • ·《今来县宰加朱绂 便是生灵血染成》--“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再经胡城县》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
  •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古诗作品《再经胡城县》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
  •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朝诗人秦韬玉的古诗作品《贫女》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
  • ·《敢将十指夸针巧 懒把双眉斗画长》--“敢将十指夸针巧,懒把双眉斗画长”出自唐朝诗人秦韬玉的古诗作品《贫女》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
  •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出自唐朝诗人秦韬玉的古诗作品《贫女》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