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鉴赏】
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Www.7gushi.com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登岳阳楼相关古诗词

  • ·古诗《襄邑道中》--《襄邑道中》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前...
  • ·古诗《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
  • ·古诗《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
  • ·古诗《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
  • ·古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
  • ·古诗《登岳阳楼》--《登岳阳楼》作者是宋朝文学家陈与义。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
  • ·古诗《芙蓉·最怜红粉几分痕》--《芙蓉·最怜红粉几分痕》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Www....
  • ·古诗《过绿珠坠楼故址》--《过绿珠坠楼故址》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古往今来岁月深,Www.7gushi.com季伦遗址漫登临。绿珠楼...
  • ·古诗《孝陵·东南王气》--《孝陵·东南王气》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 ·古诗《高座寺·暮云明灭》--《高座寺·暮云明灭》作者是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其古诗全文如下: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