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玡溪

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前言】
《琅玡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注释】
⑴琅玡溪:在今安徽省滁州市琅玡山。
⑵空山:幽深少人的山林。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⑶古槎:原意为古旧的木筏。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⑷溪源:溪水的源头。
⑸但见:只看见。
【翻译】
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 不断上涨。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着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彼岸。 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在哪里),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鉴赏】
这首《琅玡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玡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玡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玡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玡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玡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玡溪述》)。琅玡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玡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玡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http://www.7gushi.com/b/10577.html。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琅玡溪相关古诗词

  • ·古诗《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记前言】《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
  • ·古诗《沧浪亭记》--【沧浪亭记原文】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
  • ·古诗《沧浪亭记》--【沧浪亭记原文】浮图文锳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
  • ·古诗《强项令董宣》--【强项令董宣前言】《强项令董宣》讲述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人杀人后藏匿在湖阳公主家,董宣乘公主外出的机会将...
  • ·古诗《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好学勤记前言】任末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
  • ·古诗《琅玡溪》--《琅玡溪》作者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古诗全文如下: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前言...
  • ·古诗《伍子胥父诛于楚》--【伍子胥父诛于楚原文】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兴师而复雠于楚。”子胥谏曰:“...
  • ·古诗《书谢御史》--【书谢御史原文】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
  • ·古诗《长安夜雨》--《长安夜雨》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薛逢。其古诗全文如下: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
  • ·古诗《哭胡十八遇》--《哭胡十八遇》作者为清代文学家张籍。其古诗全文如下:早得声名年尚少,寻常志气出风尘。文场继续成三代,家族辉华在一身。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