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葛溪驿》,其古诗全文如下: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⑥明灭:忽明忽暗。
⑦岁时:时光。
⑧起:起来。
⑨行人:诗人自指。
【翻译】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www.7gushi.com,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鉴赏】
刘熙载说:“律诗既患旁生枝节,又患如琴瑟之专一。融贯变化,兼之斯善,”(《艺概》卷二)这首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王安石是个爱国主义者。他自涉足仕途以后,对人民的贫困,国力的虚耗,政治上的种种积弊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在此之前,他曾写了《省兵》、《读诏书》等关心政治与民瘼的诗篇,诗中慷慨陈词:“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读诏书》)“歌慷慨”三字正是他“心忧天下”的具体写照。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综观中间两联,一写乡思,一写忧国之思,名虽为二,实可融贯为一,统称之为家国之思庐这正合上文所谓“融贯变化,兼之斯善”的要求。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握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正所以衬托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为象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
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这种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顿挫盘纡而出,并显示其转折变化的深度与广度,因此能极金尽曲折往复之致。

相关信息

  • ·《两种风流 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出自唐朝诗人王旭的作品《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其古诗全文如下: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 ·《细看不是雪无香 天风吹得香零落》--“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出自唐朝诗人王旭的作品《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其古诗全文如下: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
  •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 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 树转》--“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出自宋朝诗人舒頔的作品《小重山·端午》,其古诗全文...
  •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 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出自宋朝诗人舒頔的作品《小重山·端午》,其古诗...
  • ·《鸣蝉更乱行人耳 正抱疏桐叶半黄》--“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葛溪驿》,其古诗全文如下: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
  • ·《坐感岁时歌慷慨 起看天地色凄凉》--“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葛溪驿》,其古诗全文如下: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
  • ·《病身最觉风露早 归梦不知山水长》--“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葛溪驿》,其古诗全文如下: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
  • ·《缺月昏昏漏未央 一灯明灭照秋床》--“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葛溪驿》,其古诗全文如下: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
  • ·《草草杯盘共笑语 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作品《示长安君》,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