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祯传阅读答案-张元祯传翻译赏析

张元祯,字廷祥,南昌人。五岁能作诗,宁靖王召见,为他起名元征。巡抚韩雍很器重他,称之为:“吉祥之人。”于是改名为元祯。考中天顺四年(1460)进士,为庶吉士,授编修职。

宪宗即位,张元祯上疏请宪宗为英宗守三年之丧,宪宗不理。这年五月,他又上疏陈述三件事:“一、勤讲学。希望不分寒暑,所讲的必须切合修德理政的实际,不必对历代的衰乱亡国及忌惮之事隐讳。讲学完毕,要凝神静思,与自己身心www.7gushi.com及朝政的处理情况相验证。讲官,要由大臣秉公推举刚直正派的人担任,不论官职大小。二、公开处理政务。请陛下每天去文华殿,午前听讲官讲学,午后处理政务。对所有奏章,命令诸臣详细讨论,当面陈述可否,陛下亲临决断是非。闲暇时则召五品以下官,任意询问有关时事的得失与利弊,使下面的情况得以尽数传达上来。三、广用贤。请命给事中、御史分别陈述两京朝官是否称职。如有未提到的,也允许在京的五品官指明陈述,以此决定官员的升降。又令上述官员一起推荐有道德名望的人,以代替免职者空缺的职位,那样大臣都可得到适宜的人任职。于是再令他们将所辖郡县官吏的考核情况呈报上来,作为内阁、吏部升降官员的依据。从朝廷内外大臣中选拔刚正不阿、又敢于直言的推举为御史,而不顾及其言谈举止、官职、出身。但是推荐谏官的事不宜委托给朝臣,以防朝臣害怕谏官刚直,而推荐阿谀奉承者充数,被举荐的人对其怀有感恩之情,就不敢直接指责他的不是。因为古时大臣是不举荐御史的。”疏文呈上,因为所说之事多,难以实行而止。参予撰写《英宗实录》,因与执政者意见不合,称病回家,研究性命之学。前后二十年,朝内外官员纷纷举荐他,他都不赴任。

弘治初年,孝宗召张元祯撰写《宪宗实录》,升为左赞善。他上言道“:人君不以推行王道为信念,就不是大有作为的君主。陛下养德东宫时就已经具有大有作为的希望。近来陛下却颇推崇异端,宠爱亲近的人,以此蛊惑圣心;追求财利,沉迷于玩乐,以此荒废圣心;开权贵幸臣之门,堵塞言路,以此愚昧圣心。这样就不能有大的作为。希望安定圣志,专心圣学,广增圣智。”疏文前后共计万言,孝宗接纳了。《宪宗实录》完成,元祯升南京侍讲学士,因母亲年老需要赡养而回家。过了很久,朝廷召元祯任《会典》副总裁。到京就升为学士,担任御前讲席的讲官,孝宗对他很钦佩。元祯外貌清逸消瘦,身长比一般人矮,孝宗特地为他准备矮小的桌子使用。几个月后,因母亲去世而离去。服丧期满,升南京太常卿。不久,因朝廷编撰《通鉴纂要》,又召元祯为副总裁。以原先的官职兼任学士,同时掌管詹事府。孝宗晚年德行更有长进。元祯就要求御前讲席增讲《太极图》、《通书》、《西铭》等书。孝宗立刻取来看,并高兴地说:“天生此人,以启发朕心。”准备重用元祯,不久孝宗去世。

武宗即位,提升元祯为吏部左侍郎兼学士,进入东阁,专门主管官吏受封的敕书。元祯向来名望很高。退隐居家很长时间,晚年才又出仕。馆阁中的人全是他的后辈,见元祯的言语议论、神情姿态,认为不切实情,大多讪笑他。又因争名位互相倾轧,因此毁谤元祯的话到处流传,言官纷纷上奏章弹劾元祯。元祯接连七次上疏要求退休。刘健极力主张挽留他。刘健走后,元祯也去世。天启初年,追赠谥号文裕。

随机文章

  • ·丰熙传阅读答案-丰熙传翻译赏析-明史
  • ·汪俊传阅读答案-汪俊传翻译赏析-明史
  • ·吴一鹏传阅读答案-吴一鹏传翻译赏析-明史
  • ·毛澄传阅读答案-毛澄传翻译赏析-明史
  • ·梁储传阅读答案-梁储传翻译赏析-明史
  • ·石缵传阅读答案-石缵传翻译赏析-明史
  • ·侣钟传阅读答案-侣钟传翻译赏析-明史
  • ·杨廷和传阅读答案-杨廷和传翻译赏析-明史
  • ·叶淇传阅读答案-叶淇传翻译赏析-明史
  • ·黄绂传阅读答案-黄绂传翻译赏析-明史
  • ·李敏传阅读答案-李敏传翻译赏析-明史
  • ·吴宽传阅读答案-吴宽传翻译赏析-明史
  • ·刘春传阅读答案-刘春传翻译赏析-明史
  • ·杨守陈传阅读答案-杨守陈传翻译赏析-明史
  • ·张元祯传阅读答案-张元祯传翻译赏析-明史
  • ·倪岳传阅读答案-倪岳传翻译赏析-明史
  • ·周洪谟传阅读答案-周洪谟传翻译赏析-明史
  • ·周经传阅读答案-周经传翻译赏析-明史
  • ·刘大夏传阅读答案-刘大夏传翻译赏析-明史
  • ·何乔新传阅读答案-何乔新传翻译赏析-明史
  • ·马文升传阅读答案-马文升传翻译赏析-明史
  • ·王鏊传阅读答案-王鏊传翻译赏析-明史
  • ·王恕传阅读答案-王恕传翻译赏析-明史
  • ·谢迁传阅读答案-谢迁传翻译赏析-明史
  • ·李东阳传阅读答案-李东阳传翻译赏析-明史
  • ·刘健传阅读答案-刘健传翻译赏析-明史
  • ·徐溥传阅读答案-徐溥传翻译赏析-明史
  • ·丘浚传阅读答案-丘浚传翻译赏析-明史
  • ·舒芬传阅读答案-舒芬传翻译赏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