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起惺松强自支 绿倾蝉鬓下帘时 夜来愁损小腰肢

“睡起惺松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其古诗全文如下:
睡起惺松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
远信不归空站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
【注释】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
①惺松:清醒之意。一说形容刚睡醒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
⑶蝉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绿倾蝉鬓,谓乌黑发亮的秀发覆盖下来。
⑷愁损:犹愁杀,过度之愁而令身体受损。
⑸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⑹伫望:久立而远望,这里指等候、盼望。
⑺幽期:指男女间之幽会。
⑻参差:依约、仿佛,意谓不甚分明。
⑼更兼:更加上。
【翻译】
刚刚睡醒,两眼尚惺忪,强支撑着瘦弱的身体起来整妆。乌黑发亮的秀发垂下像瀑布一般。昨夜一夜愁苦,这无尽的愁苦消瘦了单薄的身体。远方的消息许久没有传来过了www.7gushi.com,又是一场独倚高楼空伫望。怀想曾经的约会,恍若隔世,更兼心绪不宁,往事已经隐约不明。但如此心绪烦乱,还有什么事能让人来想。
【赏析】
《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这首词作于康熙年间,是以词人的妻子卢氏为原型创作的。词人回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象妻子当时思念自己的苦况,动情之下,作下此词。
这首词是为伤离之作,写一个身体娇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幽独孤凄的苦况。上片写她的形貌,下片写她的心理。“幽期细数却参差”,一个细节的捕捉和描画,便将她思念过度而致痴迷的情态和心理表现得尽致淋漓。
上片描写该女子闺房中的情景:午睡醒来,还是睡眼惺忪,身子困倦,勉强支撑;直到黄昏下帘之时,还不想梳洗,头发散乱;而到夜里,则由于愁闷烦忧,腰肢也瘦损了。时间分三段,从午后到黄昏到夜里。情态亦分三种:从“强自支”到“绿倾蝉鬓”到“愁损腰肢”。忧思之情,一层深于一层。
下片说明原委。所以如此,是由于情人远信不来,空劳盼望,而以前约定相会之期,算来也不准时。忧能伤人,恐深闺弱质,勉强支持亦难。末句“耐”,犹言值得;谓更有何事值得人寻思呢?则由期望而渐趋于绝望。上片三句铺陈,下片“远信”二句作一小结。末句用反问的形式收束。脉络分明,词旨幽怨凄苦,极缠绵婉约之致。
全词在场景和时间的交互表动中展示了以情为主体的心理状态。词中时间的转换,在“睡起”,“夜来”等词上可以得到体现。空间上场景设置的变化则更明显,首先是睡眼惺忪,是躺在床上,然后“绿倾蝉鬓”,坐在梳妆台整妆,接着“远信不归空伫望”是在高楼临窗处。这种安排有利于渲染时间的“长”和空间的“大”,在从侧面表现情感的“闲”和“空虚”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相关信息

  • ·《药阑携手销魂侣 争不记看承人处 除向东风诉此情 奈竟日春无语》--“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秋千索·药阑携手销魂侣》,其...
  • ·《重到旧时明月路 袖口香寒 心比秋莲苦 休说生生花里住 惜花人》--“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
  • ·《萧瑟兰成看老去 为怕多情 不作怜花句 阁泪倚花愁不语 暗香飘》--“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
  • ·《远信不归空站望 幽期细数却参差 更兼何事耐寻思》--“远信不归空站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其古诗全文如下:...
  • ·《睡起惺松强自支 绿倾蝉鬓下帘时 夜来愁损小腰肢》--“睡起惺松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其古诗全文如下:...
  • ·《人间别离无数 向瓜果筵前 碧天凝伫 连理千花 相思一叶 毕竟》--“人间别离无数。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伫。连理千花,相思一叶,毕竟随风何处”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
  • ·《白狼河北秋偏早 早桥又迎河鼓 清漏频移 微云欲湿 正是金风玉》--“白狼河北秋偏早,早桥又迎河鼓。清漏频移,微云欲湿,正是金风玉露”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台城路·白狼河北秋偏早》,...
  • ·《湿云全厌数峰低 影凄迷 望中疑 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 若问生涯》--“湿云全厌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出自清朝诗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江城子...
  • ·《登临我亦悲秋者 向蔓草平原泪盈把 自古有情终不化 青娥冢上》--“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出自清朝诗人顾贞观的作品《青玉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