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满银塘水漫流 犀槌玉板奏凉州 顺风环佩过秦楼

“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顺风环佩过秦楼”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浣溪沙·方响》,其古诗全文如下:
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顺风环佩过秦楼
远汉碧云轻漠漠,今宵人在鹊桥头。一声敲彻绛河秋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方响:又名瓯(ōu),古磐类打击乐器。由16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chuí)击奏,声音清浊不等。
⑶银塘:清澈明净的池塘。
⑷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
⑸玉板:击节的拍板的美称。
⑹《凉州》:乐府《近代曲》名,属宫调曲。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歌曲,唐开元中由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⑺环佩:古人身上佩带的玉制饰物,这里代指妇女的佩饰。
⑻秦楼:秦穆公为其女弄玉所建造的楼,亦名凤楼。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弄玉妻之,为之作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后乘凤飞升而去。这里代指乐女居住的馆舍。
⑼远汉:天河。
⑽漠漠:密布。
⑾鹊桥:神话中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于鹊桥,喻恋人相会之处。
【翻译】
清池上的花朵盛开,如见清泉漫流一样,去听犀牛角作的敲击的槌和玉作的方响演奏的《凉州》曲。乐女快步,佩带着佩玉来到了馆舍www.7gushi.com。遥远的天河上碧绿色的云彩轻轻地密布着,今晚的恋人相会在鹊桥头。一声声敲击,乐音穿透了新秋的天河。
【赏析】
上片,以衬托之笔,写乐女们敲击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方响演奏《凉州》曲的过程。“花满银塘水漫流”,点明演奏情景。“花满”喻乐声如花朵遍地开放:“水漫流”喻乐声如清泉漫流。方响击时需要着水于其中以调音,故有“花满”、“水漫”的效果,这是苏轼惯用的通感技法。由乐声、花满、水漫流,即是由听觉、视角、视角的挪移,给人以愉悦的美感。“犀槌玉板奏《凉州》”,点明方响是由“犀槌”和“玉板”演奏出《凉州》曲。“犀槌”与“玉板”,说明了乐器的贵重。《凉州》曲,说明了乐曲的广泛。 “顺风环佩过秦楼”,进一步渲染方响击打的效果。“顺风”说明了乐女的步伐很快,“环佩”说明了乐女的浓妆打扮,“过秦楼”说明乐曲随乐女来到了理想的歌楼。整个上片,着力渲染方响进入了大雅之堂,赢得了美好的效果。
下片,以带有神话色彩的笔墨,写方响超常的艺术力量。“远汉碧云轻漠漠”,写方响声穿透了“远汉”、“碧云”的艺术效果,即感动天地。“今宵人在鹊桥头”,写方响音成为传媒,成全“鹊桥”聚会的恋人,即感动神明。“一声敲彻绛河秋”,写方响的音响彻“绛河”的秋天,即感动时节。
全词,记述了从地下发掘出来而由乐女演奏的方响及其效果的全过程。运用衬托、用典与想象之笔,极力渲染了方响作为国宝的超常艺术力量。苏轼让其重见天日,重现灵光,重传原音,重显价值,表明了苏轼对中华文物的珍惜之情很深。

相关信息

  • ·《对酒莫相忘 似佳人、兼合明光 只忧长笛吹花落 除是宁王》--“对酒莫相忘。似佳人、兼合明光。只忧长笛吹花落,除是宁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占春芳·红杏了》,其古诗全文如下:红杏...
  • ·《红杏了 夭桃尽 独自占春芳 不比人间兰麝 自然透骨生香》--“红杏了,夭桃尽,独自占春芳。不比人间兰麝,自然透骨生香”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占春芳·红杏了》,其古诗全文如下:红杏...
  • ·《当时张范风流在 况一尊浮雪 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好事近·烟外倚危楼》,其古诗全文如下:烟...
  • ·《烟外倚危楼 初见远灯明灭 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好事近·烟外倚危楼》,其古诗全文如下:烟外...
  • ·《远汉碧云轻漠漠 今宵人在鹊桥头 一声敲彻绛河秋》--“远汉碧云轻漠漠,今宵人在鹊桥头。一声敲彻绛河秋”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浣溪沙·方响》,其古诗全文如下:花满银塘水漫流...
  • ·《花满银塘水漫流 犀槌玉板奏凉州 顺风环佩过秦楼》--“花满银塘水漫流。犀槌玉板奏凉州。顺风环佩过秦楼”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浣溪沙·方响》,其古诗全文如下:花满银塘水漫流...
  • ·《绛州王老 百岁痴顽推不倒 海口如门 一派黄流已电奔》--“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其古诗全文如下:海...
  • ·《海南奇宝 铸出团团如栲栳 曾到昆仑 乞得山头玉女盆》--“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其古诗全文如下:海...
  • ·《梦回酒醒 百尺飞澜鸣碧井 雪洒冰麾 攻落佳人白玉肌》--“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攻落佳人白玉肌”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作品《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其古诗全文如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