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美人不可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其古诗全文如下:
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
【注释】
雨花台:在南京聚宝山上,原为名胜,国民政府时在此杀害革命者。据统计,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这里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者,约达20万人左右。当地有五色小石,名“雨花石”。现辟为革命烈士墓。埋断戟(jǐ):唐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这里比喻战士虽死而壮志未灭。
莫愁湖:南京水西门外名胜,相传六朝时有女卢莫愁曾住这里,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征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里的微波不绝,流传后世。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有“余波流衍”的说法。
美人:在这里指革命烈士。屈原《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浩歌:大声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翻译】
雨花台边埋葬着为革命英勇牺牲的烈士,他们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里的微波不断流传给后代。(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经被杀害再也见不到了,只有在归来的路上为追忆他们面对祖国的河山慷慨高歌。
【赏析】
第二首诗,则主要抒发了作者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感慨。首句“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两处具有标志性的地方,莫愁湖还曾有南京“第一名胜”之称。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又进一步描绘了南京城一片荒凉的景象,以对应第一首诗中第二句描写的景象。
同时,诗人又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象征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状况。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革命党人率江浙新军攻打南京,从城外雨花台,经城南中华门攻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www.7gushi.com,又曾在莫愁湖边,建立一座江浙新军攻克南京阵亡将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孙中山的题词“建国成仁”四字,故此二处为辛亥革命遗迹。鲁迅通过对此二处的描写,沉痛地感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背叛革命,葬送孙中山事业的愤慨。用“埋断戟”、“余微波”来表示辛亥革命失败,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诗中喻指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
《无题二首》是鲁迅因宫崎家族对中国辛亥革命的支持而引发感慨,以南京城为背景,怀古喻今,沉痛地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失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未成的慨叹,以及对其背叛行径的讽刺和揭露,沉郁悲愤,含蓄深沉。

相关信息

  • ·《白石素沙亦相荡 哀鸿独叫求其曹》--“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曲江·曲江萧条秋气高》,其古诗全文如下: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
  • ·《曲江萧条秋气高 菱荷枯折随波涛 游子空嗟垂二毛》--“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曲江·曲江萧条秋气高》,其古诗全文如下:曲江萧...
  • ·《青溪天水相澄映 便是临春阁上魂》--“青溪天水相澄映,便是临春阁上魂”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怀金陵·璧月琼枝不复论》,其古诗全文如下: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
  • ·《璧月琼枝不复论 秦淮半已掠荒榛》--“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半已掠荒榛”出自宋朝诗人张耒的作品《怀金陵·璧月琼枝不复论》,其古诗全文如下:璧月琼枝不复论,秦淮...
  • ·《所思美人不可见 归忆江天发浩歌》--“所思美人不可见,归忆江天发浩歌”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其古诗全文如下: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
  • ·《雨花台边埋断戟 莫愁湖里余微波》--“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里余微波”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雨花台边埋断戟》,其古诗全文如下:雨花台边埋断戟,莫愁湖...
  • ·《六代绮罗成旧梦 石头城上月如钩》--“六代绮罗成旧梦,石头城上月如钩”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
  • ·《大江日夜向东流 聚义群雄又远游》--“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雄又远游”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大江日夜向东流》,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日夜向东流,聚义群...
  • ·《无端旧梦驱残醉 独对灯阴忆子规》--“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出自近代诗人鲁迅的作品《无题·皓齿吴娃唱柳枝》,其古诗全文如下:皓齿吴娃唱柳枝,酒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