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出自于诗经作品《河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注释】
(1)河:黄河。
(2)苇:用芦苇编的筏子。杭:通“航”。
(3)跂:古通“企”,踮起脚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为黄河窄,竟容不下一条小船。
(5)崇朝:终朝,自旦至食时。形容时间之短。
【翻译】
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支苇筏可飞航。谁说宋国太遥远?踮起脚跟即在望。谁说黄河广又宽?其间难容一小船。谁说宋国太遥远?赶去尚及吃早餐。
【赏析】
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效果。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2]  ”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不可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车杠”,该带给人无限的惊奇和狂喜。
诗中的主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为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特设问发端——“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诗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大胆www.7gushi.com,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石破天惊之力。
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眼前的小小黄河,则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夸张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相关信息

  • ·《翠钗金作股 钗上蝶双舞》--“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其古诗全文如下: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
  • ·《相见牡丹时 暂来还别离》--“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其古诗全文如下: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
  • ·《蕊黄无限当山额 宿妆隐笑纱窗隔》--“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其古诗全文如下:蕊黄无限当山额,宿...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出自于诗经作品《河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
  •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出自于诗经作品《河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
  • ·《虽则佩韘 能不我甲 容兮遂兮 垂带悸兮》--“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出自于诗经作品《芄兰》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
  • ·《芄兰之支 童子佩觿 虽则佩觿 能不我知》--“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出自于诗经作品《芄兰》中,其古诗全文如下: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
  • ·《淇水浟浟 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淇水浟浟,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出自于诗经作品《竹竿·籊籊竹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
  •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出自于诗经作品《竹竿·籊籊竹竿》中,其古诗全文如下: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