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出自唐朝诗人刘攽的作品《雨后池上》,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翻译】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www.7gushi.com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相关信息

  • ·《绿竹半含箨 新梢才出墙》--“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严郑公宅同咏竹》,其古诗全文如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
  •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出自元代诗人白朴的作品《天净沙·春》,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出自元代诗人白朴的作品《天净沙·春》,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
  •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出自唐朝诗人刘攽的作品《雨后池上》,其古诗全文如下: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
  •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出自唐朝诗人刘攽的作品《雨后池上》,其古诗全文如下: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
  • ·《秋山野客醉醒时 百尺老松衔半月》--“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出自唐朝诗人施肩吾的作品《秋夜山居》,其古诗全文如下: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出自唐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
  •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出自唐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
  •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出自唐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
  •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出自唐朝诗人刘桢的作品《赠从弟其二》,其古诗全文如下: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