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其古诗全文如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⑴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翻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蝉》就是这样。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WwW.7gushi.com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相关信息

  • ·《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清朝诗人吴伟业作品的《圆圆曲》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 ·《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出自清朝诗人吴伟业作品的《圆圆曲》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 ·《惟有清风闲 时时起泉石》--“惟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出自唐朝诗人李白作品的《谢公宅》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青山日将暝,寂寞谢公宅。竹里无人声,池中...
  •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蝉》,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出自唐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关山月》,其古诗全文如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
  •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出自唐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关山月》,其古诗全文如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
  •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出自唐朝诗人陆游的作品《关山月》,其古诗全文如下: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