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WWw.7gushi.com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相关信息

  •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
  •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
  •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
  •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生查子·独游雨岩》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
  • ·《溪边照影行 天在清溪底》--“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生查子·独游雨岩》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
  •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西江月·遣兴》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醉里且贪欢笑,要愁...
  •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何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西江月·遣兴》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