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传
刘向,字子政,原名更生。
十二岁时,因父亲刘德的保荐被任为辇郎。
二十岁时,因品行端正升为谏大夫。
这时,宣帝遵循武帝的行事制度,招募选择名儒俊才安置到自己身边。
刘更生因通晓辞章,善长连缀辞赋,同王褒、张子侨等一起进见皇上,回答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颂歌。
皇上还向他们问起神仙方术之事,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邹衍修道延寿的秘方,世上的人都见不到这本书。
但刘更生的父亲刘德在武帝时,在狱中处理淮南王案时得到这本书。
这本书刘更生在小时就熟读成诵,认为是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炼成黄金。
皇上便下令由尚书主持冶炼黄金事宜,但耗费了很多钱财,才知书中所载不能应验。
皇上便罢免了刘更生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更生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
刘更生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来赎刘更生的罪过。
皇上也爱惜刘更生才华横溢,便使刘更生度过冬天,到春天实行宽赦而免除死罪。
恰逢初立《谷梁春秋》,皇上征召刘更生接受研究《谷梁》的任务,在石渠讲论《五经》,又让他担任郎中、给事黄门,后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
元帝刚即位时,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光禄大夫,都主管尚书事宜,元帝很尊重、信任他们。
刘更生虽然年纪比萧望之、周堪小,但二人很器重他,向元帝举荐刘更生,说他宗室出身,忠心耿耿,精通经典,品行纯正,因此,刘更生被提拔为散骑宗正给事中,同侍中金敞一道在元帝身边以纠正元帝的过失。
四人同心辅政,既忧虑外戚许嘉、史高的骄奢放肆,又苦于中书宦官弘恭、石显的专权。
萧望之、周堪和刘更生商议,想向元帝陈述此事罢www.7gushi.com免这些人,但还没有向元帝奏本就泄了秘,反被许嘉、史高及弘恭、石显诬陷,周堪、刘更生被关进监狱,和萧望之一起都被免官。
这些情况记录在《萧望之传》。
这年春天,发生地震;夏天,在昴与卷舌之间发现彗星。
元帝有所感悟,下诏封萧望之为关内侯,使他接受朝拜请安。
秋天,元帝召征周堪、刘向,想让他们担任谏大夫,但弘恭、石显禀告元帝改封他们都担任中郎。
冬天,又发生地震。
这时弘恭、石显、许嘉、史高等家族的子弟及众多侍中,都侧目望着萧望之等人,刘更生害怕了,便指使他的外戚向元帝上书陈述这些非常事,说:“私下听说前将军萧望之等人,都忠正无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但同贵戚尚书不和睦。
现在世上的人听说萧望之重新起用,却又重遭谗言诋毁,必说曾经犯过错误的臣子不宜重新起用。
这个议论是不正确的。
臣听说今年春秋两次发生地震,是因为朝廷主管政务的人权势达到极点,而不是萧望之等三个老匹夫有何罪过而发生地震,这已是很明白的事。
昔日高皇帝时,季布犯了罪,论罪应处死,但后被赦免并让他担任将军,最后在高后、文帝时期成为一代名臣。
武帝时,倪宽犯了重罪被拘囚,按道侯韩说劝谏皇上说‘:前者处死了吾丘寿王,陛下至今还在悔恨,现在处死倪宽,以后会更后悔的。’皇上被他的言辞感动,于是宽恕了倪宽的罪过,重新起用他,后倪宽官至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职位上,没有人比得上倪宽。
还有董仲舒因私自撰写灾害变异一书而获罪,被主父偃索取该书上奏皇上,将董仲舒送交法官审讯,罪当处死,幸蒙皇恩赦免,重新担任太中大夫、胶西王宰相,后因年老多病免官回家。
以后汉朝想要制定什么典章,都时常下诏询问董仲舒。
董仲舒成为一代儒学宗师,他所发的议论有裨益于天下。
宣帝时,夏侯胜因诽谤别人而获罪被囚禁监狱三年,还被削职为民。
后来,宣帝重新任用夏侯胜,官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以敢于直言出名,天下人都称赞他。
这类的事例很多,难以一一陈述。
有过之臣,不辜负国家而有益于天下,从这四个臣子的所作所为,足可以看到。
“前些时候,弘恭上奏皇上使萧望之等被判决入狱,三月,就发生大地震。
弘恭移书皇上称病辞了职,天象很正常。
后来,他又重新任职,便又出现天阴雨雪等反常现象。
由此可以说,地震发生的起因是弘恭等。
“我很愚昧,但我以为应该罢黜弘恭、石显,以示对压制善良的惩罚,应该晋升萧望之等人,以便疏通贤能上升之道。
如此,天下太平之门就会洞开,自然灾害的根源就会阻塞。”奏章呈上之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更生所为,禀告元帝,请求追究其中的奸诈真相。
据查,果然是刘更生指使的,于是逮捕刘更生,囚禁于牢狱。
他们下令太傅韦玄成、谏大夫贡禹,同廷尉一起拷问,弹劾刘更生以前为九卿,同萧望之、周堪阴谋排挤车骑将军高、许、史氏侍中等人,诽谤离间皇亲国戚,想把他们摒退出朝廷而独自专权。
为臣不忠,侥幸没被杀头,还蒙皇恩重被征召任用,却不追悔以前所犯过错,反而唆使他人上书灾异之事,以不实之辞欺骗皇上,罪当处死。
刘更生因此获罪被免为平民。
而萧望之也因指使其上书为前事申冤而获罪。
弘恭、石显禀告元帝下令到狱中与萧望之站着对辞,萧望之含愤自杀。
天子对萧的自杀很悲哀,便提拔周堪为光禄勋,周堪的弟子张猛为光禄大夫给事中,非常信任他们。
弘恭、石显畏怯了,多次谗言诋毁他们。
刘更生见周堪、张猛在位,希望自己也再次被任用,同时也害怕周、张被颠覆,便再一次呈上密封的奏章劝谏皇上说:“臣从前侥幸因父亲的保荐而官居九卿,但奉法不谨慎,又蒙皇恩赦免重用,臣见天灾变异四起,天地万物失去常规,这是国家治理好坏验证的标识。
我想最终不说,但念及忠臣虽在田沟,还不忘君王,这是拳拳之义。
何况我因是宗室后裔而被重用,又加以旧恩没有报答呢?我想竭尽其力表达我的忠诚,但又怕僭越职权,然则考虑到皇上对我的二次恩德,因此,我本着忠臣之义,一抒己见,即使被削职为民,死也无恨。
“我所说舜任命九官,大家济济一堂,互相礼让,和睦之至。
众多的贤臣在朝廷和睦相处,万物则在原野上欣欣向荣,所以洞箫只要吹出九章名叫《韶》的乐章,凤凰便会飞来朝拜;顿时敲钟鸣磬,百兽相率起舞。
四海之内,无处不祥和、安宁。
周文王承天命建立西周政权,荟萃的众多贤士,无不彼此恭敬和睦,崇尚礼让风尚,彼此之间没有什么纠纷。
文王去世后,周公对文王十分思念、爱慕、歌唱文王的恩德,《诗经》说‘:在壮美的祭祀文王的宫殿里,人们彼此尊敬,和睦相处;众多贤士济济一堂,秉承文王之德。’在那个时候,武王、周公相继当政,朝廷大臣对内使人民和睦相处,对外使成国欢悦归附,因此,朝廷内外一派欢乐融洽,大家都为完成祖先的未竟事业而努力。
《诗经》上说:‘有这样的宾客,和和气气而来,而来此恭恭敬敬的,这是来助王祭祀祖先的百辟和诸侯。
在这时,天子则端庄壮美。’这是说四方贤能都和谐前来归顺。
诸侯们在人间和睦相处,上天在天上有所报应,因此《周颂》说:‘上天降福很多。’又说:‘上天赠送我厘麦牟。’厘麦牟,就是大麦。
最初它是从天上降下来的。
这都是因为朝中大臣和谐相处,致使天下太平,以至获得上天的帮助。
“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时候,朝廷官僚不再和睦,转而相互怨恨。
有诗人对此既痛恨又忧虑,说:‘人们自行其事,互不友善,彼此的意愿自然不一致,而相互怨恨对方。’众多的小人当政,顺从不正当的意见,众口附和的便认为是正确的,而与君子的意见背道而驰。
因此《诗经》上说‘:在位的士卿,众口附和为患皇上,相互诋毁不尽职责,各失臣节,甚可哀痛。
他们对君子的谋略违背不执行,而对不好的谋略却依从实施。’君子独处守正不为众曲而自屈,尽心尽力地为君王办事,但反遭到憎恨和谗言诽谤。
因此,《诗经》上说:‘自己尽力行事,不敢自陈劳苦,实无罪辜,而被众人谗言诬陷。’所以,在这个时候,日月相掩而无光。
《诗经》上说:‘如果一个月的初一为辛日,这天的卯时,就出现日蚀,很令人厌恶。’又说‘:那个月有日蚀,这个月又发生日蚀,现在世上的平民,很令人悲伤。’又说:‘日月不用常行之道以告人们凶灾,是因为四方之国没有良好的政绩,不能任用贤人。’天象的变化被发现于天空,地上的变异就是发生地震,使得冷冽的泉水沸腾,高山深谷改变位置。
《诗经》上说:‘百川沸腾,山顶完全崩塌,高峰成了山谷,幽谷成了山陵,现在的人们啊,何曾没有惩戒呢?’气候失调,霜降不在正常的时令,不就是惩戒吗?《诗经》上说:‘四月,天气正热的季节却反而有很多霜降,我担忧它危害农作物的生长;与此同时,平民百姓中的谣言,将随之而起,广为传播。’这是说民众以是为非,排斥贤俊,为祸甚大。
这都是朝廷大臣彼此不和睦,贤人在野而不肖之徒当政等原因所致。
“从此之后,天下大乱,篡位弑君的祸殃四起,先后出现了周厉王被迫出逃彘,周幽王被弑等事件。
到周平王末年,鲁隐公刚即位,周大夫祭伯背离君王,出逃鲁国。
而《春秋》隐讳此事,不提祭伯出逃鲁国一事。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祸殃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以后尹氏作为世代承袭的卿大夫而独揽大权,放任不羁,各国诸侯也相继背叛不再来朝拜,周朝宗室逐渐衰微。
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的二百二十四年间,共发生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次,山陵崩塌二次,彗星出现三次,夜晚常见的星不见,夜中星星坠落如雨一次,水灾十四次。
长狄人入侵齐鲁晋三国,天上坠下五块陨石,六只鞡倒退飞过宗都;出现麋鹿泛滥成灾和蜮、蜚、鞡鹆筑巢而居成灾等异象灾害各一次。
周成王十六年正月,出现空气中的水蒸汽遇树木冷却为冰的现象。
还有李子、梅子冬天结实;七月降霜而草木不死;八月才收获豆;天降大雨加冰雹等异常现象。
在这时期,雨雪雷电在反常的时节出现的现象相继发生,水、旱饥荒、鸡螽、螟等灾异纷然并起。
在当时,这些天灾变异马上被发生的祸乱应验了。
计君王被弑三十六个,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至于各诸侯逃亡他乡,不能保全社稷者,就无法计算了。
周室本身也频繁地发生祸乱:晋国派兵败周师军队于贸戎,还派兵攻打周室的京城;周桓王调集诸侯伐郑,郑伯领兵抵御,并用箭射中桓王的肩臂;戎将周室的天使拘捕;卫侯朔抗拒天子诏令逃亡齐国,而齐国也违抗君命帮助朔;周景王死后,单穆公、刘文公、巩简公、甘平公、召壮公等五个大夫争权夺利,相继拥立子猛、子朝及敬王为王,谁也不能一统天下。
这样,周朝逐渐衰微,而不能复兴。
“由此看来。
和睦可以招来祥瑞,互相抵触则会招致灾异。
祥瑞多则国家安定,灾异多则国家陷入危境。
这是天地运转的规律,古今一贯的公理。
而今陛下开创三代盛世的伟业,招揽儒家学派的学者,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宽容他们的过失,使大家同时进取,但今天贤德的人与不肖之徒混杂一起,黑白不分,正邪难辨使忠奸同时得到提拔。
臣民上书,由公车接待,因上书不妥而被捕囚禁的,把北军监狱都塞满了。
朝廷臣僚意见不合,互相违背,甚至相互谗言陷害,惹出不少是非。
转述、承受文书的人增多的同时,也增加了文书前后错谬及毁誉不一的纠纷。
所以以不实之词欺骗皇上,影响皇上判断,这类事件很多,无法一一陈述。
他们结党纳帮,往往同心协力去陷害正直大臣。
正直大臣的晋升,是国家得到治理的标志;正直大臣遭受陷害,则是国家将发生动乱的征兆。
面对治乱契机,却不知道任用谁,而预示国家动乱的变异却屡屡出现,这是我寒心的原因。
仗权借势的人,门人弟子像鱼鳞排列似的集中在朝廷内,依附于他们的众多羽翼,犹如车辐集中于轴心似的排列在他们的前面。
谗佞之人因诽谤别人名誉而得到重用提拔,而忠贤被斥,日益乖离,因此日月无光,雪霜在夏天降临,海水喧腾而出,山陵成了平地,山谷变成山陵,罗布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失却了惯常的运行轨迹。
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是怨气所致。
巡视周朝衰落的轨迹,遵循诗人的赐教,要想使天下太平,达到盛世,就要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陛下登基已有六年了。
据查春秋时代的六年中,天灾变异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密集。
春秋时代的天灾变异,如果没有孔子学说的拯救,也不能排难解忧,何况现在的天灾变异比春秋时要严重得多呢?“所以如此,是因为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都进入朝廷的缘故。
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之所以能够同时得到提拔,是因为皇上心怀猜疑,虽然已经任用贤能去推行妥善的政令,如果有人谗言诬陷,贤能的人就要被罢免,善政就会被终止。
由于陛下有了猜疑之心,才招来奸贼的陷害之口;由于陛下不能当机立断才打开群邪进入朝廷的大门。
说别人坏话的人和邪恶的人得志,那么贤能的人中就有的要被罢免,这样在朝廷中,群邪增多了而正直之人减少了。
所以《易经》上有否卦和泰卦,小人那一套如果被人赏识,那么君子的主张就无法实行,政治就会日益混乱,这就是否。
否就是政治闭塞且国家混乱。
如果君子的主张得到赏识,小人的那一套没法实行,那么政治就会日益趋向和平,这就是泰。
泰就是政通人和。
《诗经》又说‘:雨雪虽多且大,但如果万里无云,太阳一出来,雨雪就会消融。’这与《周易》所说是一样的意思。
当年,鲧、共工、兜与舜、禹同在朝为官,周公与管叔、蔡叔一同居于周朝高位。
在当时,他们互相诋谤,流言中伤,不可胜言,帝尧、成王能够肯定舜、禹、周公的德行才能,而排斥共王、管叔、蔡叔,因此国家得到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孙、孟孙都在鲁国为官,李斯与叔孙通都在秦朝为官,鲁定公、秦始皇重用季孙、孟孙、李斯而排斥孔子和叔孙通,因此导致国家大乱,羞辱一直流传到现在。
因此,国家的安定与混乱、荣和辱,首先在于皇上信任什么人。
已经信任贤能,就要坚持不再动摇,《诗经》说‘:我的心虽非磐石,但却不可逆转。’说明坚持善行的忠实态度,《易经》说‘出令如出汗’,说是帝王发布号令如汗出于身,不能收回。
现在颁布了好的政令,还不及三个月就取消,这是‘返汗’现象。
任用贤能的人不到三十天就罢免,这是‘转石’行为。
《论语》说:‘看见邪恶,如同用手去试探沸水。’现今二府所弹劾的谄佞之辈,不应再留在朝廷,但历经了数年,他们还没有离去。
所以,颁布命令如同返汗,任用贤能跟转动石头一样,排除邪恶就如同要拔起一座大山。
在这种情况下,希望阴阳调和,不是很难吗!“因此,一群小人到处寻找漏洞,运用文字技巧、花言巧语,丑化、诋毁他人,制造流言,写匿名信,在民间制造舆论。
所以《诗经》说‘:我心乱如麻,忧心如焚,只因触怒了一群小人。’小人成群,实在令人气愤!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互相称道、赞誉,没有人认为他们结党纳帮;禹、后稷与皋陶互相提拔,没有人认为他们勾结同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忠心为国,没有邪念。
所以,贤人官居高位时,就要把贤德的这类人都聚集于朝廷内,正如《易经》说:‘飞龙盘旋在天空,道德高尚的人聚集一堂。’贤人在低下地位时,要想法和自己一样贤德的人一起晋升,《易经》上说:‘同道的人相互引进这种行为大吉。’在高位时要向皇上荐引贤德之人,在下位则向皇上推荐有德之人,因此商汤任用伊尹,疏远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而那些贤德的人都来到商汤的朝廷内,是因为他们品行相类似。
而今,奸佞的小人和贤能的君子都在宫内担任职事,那些奸佞的小人勾结在一起,共设阴谋,违背善良,依顺邪恶,朋比为奸,诋毁他人,不断假设危险的言论,想以此改变主上的决心。
如果有一天主上忽然任用他们,这就是天地变异先提出警告,而灾难不断发生的原因。
“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从来没有不诛杀人就能使国家得到治理的。
因此舜对共王、兜、三苗、鲧等四人实施了不同处罚,孔子在两观诛杀过少正卯,然后,圣贤的教化才得以推行。
而今,陛下贤明和智慧,真正能以深思天地之心,察看两观诛杀少正卯事件遗留下来的物事,看《易经》中否、泰二卦,读《诗经》中关于雨雪的诗,历数周成王、唐尧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并以他们为榜样,追溯秦朝、鲁国之所以衰亡的根由,并以此为戒,考究祥瑞带给国家福祉,察知自然灾害给国家带来祸患,用以估计当前局势的变化,放逐奸佞邪恶的小人,击破专门从事阴险勾当的集团,关闭群邪侥幸进入朝廷的大门,广开群贤晋升之路,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是非明白可知,那么百种奇异的天灾都会消失,众多的祥瑞都会降临。
这是天下太平的基础、万代的利益。
“我有幸得以成为汉王帝室的一员,如果看见阴阳不调,不敢不向皇上通报我所听说的事情。
我私下以春秋的历史推算现在天灾变异的情况,想使现在少发生几件天灾变异,这是我向皇上呈上这个条陈的原因,这个条陈不应让外人知道。
我谨慎地将它封了一次又一次,冒死向您呈上。”弘恭、石显看见这份奏章后,与许嘉、史高两家勾结得更紧,而将刘更生等恨之入骨。
周堪性情正直无私,虽然自己被石显等人孤立了,还是坚持正直之道,而不对石显等人屈服。
这年夏天,天气寒冷,太阳呈青色,黯然无光。
弘恭、石显和许嘉、史高都说这是周堪、张猛当权引起的天变。
皇上内心十分敬重周堪,但面对众口一辞的攻击,又无法堵他们的嘴。
当时,长安令杨兴以才干受到皇上赏识,而且他常常赞誉周堪。
皇上想得到他的帮助,便召见杨兴,说“:朝廷中的一些大臣,对光禄大夫议论纷纷,诋毁他的功绩,这是什么原因?”杨兴是个见风使舵的人,认为皇上已不信任周堪,因此顺势指责周堪说“:周堪不仅不可在朝廷为官,就是在州里任职,也不适宜,我曾听人们说,周堪曾跟刘更生等人挑拨离间陛下的骨肉亲情,认为他罪当斩首。
我以前之所以说周堪不能诛杀,是为国家培养恩德。”元帝说:“那么,以何罪处死他?现在应当怎么办?”杨兴说:“我的愚见是,可以封赐周堪为关内侯,给他百户人家的采邑,不让他掌权管事。
这样,圣上可以不失对师傅旧恩的报答,这是最上等的策略。”皇上对杨兴所说还迟疑不决,恰逢城门校尉诸葛丰亦上书指控周堪、张猛,皇上因此发怒,罢免了诸葛丰。
事情记在他的传记中。
皇上又说“:诸葛丰上书周堪、张猛不正直忠诚,朕心怀怜悯,不予追究,又惋惜他们的才能无法报效国家,决定贬周堪为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令。”石显等人专权日甚。
三年之后,宣帝陵园的城楼失火。
这年的一个三十的晚上,又出现了日食。
于是皇上召集以前那些认为天灾变异是因周堪、张猛而发生的官吏,进行责问,那些官吏都长时间跪在地上请罪。
于是,元帝下诏说:“河东太守周堪,先帝认为他很贤能,令他担任朕的师傅,他品格优良,博识通晓各种道德学术,且议论正直,为国操持,勤奋至诚,的确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因为他不能迎合尊长,侍奉权贵,而孤立无援,缺少帮助,以至被抑制遭贬退,最终还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昔日众臣见灾异不断发生,不进行自我修养、沉思发生灾异的原因,反而愚昧地认为天灾的发生是因为此人的缘故,朕不得已,才将周堪由京官改任地方官,以表明周堪的资质并非如大家所说。
周堪出京担任地方官后,天灾变异仍然发生,大家也无话可说了。
周堪任太守不到一年,治下三老及属吏中的有识之士对他的美德大为称颂,天使经过其郡,无人不向天使称赞周堪。
这显示了先帝识人贤愚善恶的才能,而朕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平庸的人如果发端兴起,往往恶意诋毁别人,或引用别人的隐私,只要显示出与他不相适应,便要猜测怀疑这类人,便想加以陷害,朕也不想选择这类人。
朕迫于俗事,不得不分心,往日天降大灾异,朕很恐惧。
现在周堪已年衰岁暮,恐怕不能去为自己伸冤。
由关系疏远的人来调解,怎么能将其冤屈大白于天下呢?你们征召周堪到我的住所来。”元帝便任命周堪为光禄大夫,支俸禄为中二千石,主管尚书事宜。
张猛又重新担任太中大夫给事中。
这时,石显也主管尚书事宜,五个尚书都是他的亲信。
周堪很少见到元帝,自己的意见常常要石显代向元帝陈述,因此大政方针都被石显控制。
正巧,周堪得了失音病,不能说话而去世。
石显趁机诬陷张猛,使他自杀于公车。
对此,刘更生很悲伤,便写了《疾谗》、《摘要》、《救危》及《世颂》共八篇文章,以古喻今,伤感自己及同类。
从此,刘更生被罢官十多年。
成帝即位后,石显等人伏罪,于是刘更生被重新起用,改名刘向。
刘向以前九卿的身份被皇上征召任命为中郎,让他负责保护三辅一带众多的灌渠。
后因多次上奏密封的奏章,被任命为光禄大夫。
这时,元帝舅舅阳平侯王凤任大将军,主持国家大政。
他倚仗太后,独揽国家大权,他的兄弟七人都被封为列侯。
这时,全国又发生了多次天灾变异,刘向认为这是外戚权位太盛、王凤兄弟处事不妥的缘故。
而皇上正在精心研究《诗经》、《书经》,阅览古代的文献,还下诏要刘向负责校对其中的《五经》等秘书。
刘向看见《尚书·洪范篇》中,有记载箕子为武王陈述五行阴阳凶吉应验的的情况,便汇集自古以来、历经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所有关于祥瑞、天灾变异的记载,来推测天象变迁的轨迹,联系比附人间的福祸。
特别突出其中占卜应验的地方,分门别类,各立条目,共十一篇,书名为《洪范五行传记》,呈给成帝。
成帝心里明白刘向忠心耿耿,因为王凤兄弟权势太盛,才写出此书,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剥夺王氏的权柄。
以后,开始营建昌陵,历经几年都没建成,又还归延陵筑初陵,规模庞大奢侈。
刘向上疏成帝劝谏说:“臣听《易经》上讲:‘在安全时不要忘记可能发生的危险,在存在时不要忘记被灭亡的威胁,这样,国家的安全才有保障。’因此,圣贤的君王,无不全面地探究事物的始末,对事情穷究到底,这样才能是非分明。
君王应该认识统治是在变化的,知道天命可以授予的人很多,并非只一姓。
孔子议论《诗经》中关于殷朝的臣子,有美德,又敏捷,来助祭于周,行灌鬯之礼,喟然长叹说:‘天命为大啊!善不可不传于子孙,因为富贵不固定;不这样的话,那些王公以什么来使他们戒备、谨慎,又以什么来劝导和勉励民众呢?’我对微子到周朝为官很伤感,而对殷朝的灭亡很痛心。
尧、舜虽然有圣德,但他不能感化丹朱的儿子;禹、汤虽有美德,但也不能训导他们的末代子孙桀、纣。
自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王朝。
从前,高祖皇帝已经灭掉秦国,准备定都洛阳,被刘敬之言所感动而觉醒,认为自己德行不及周,但比秦要贤明,于是迁都关中,依仗周朝的恩德,依靠秦地的险阻,建立了政权。
道德是传国短长的检验标准,因此,我时常感到恐惧,不敢以灭亡为忌讳。
孔子所说‘富贵无常,’大概说的是这吧。
“孝文皇帝登上霸陵,望着北侧的霸水,心里很凄凉、悲哀,回头对君臣说:‘哎,用北上石为木郭,把斩断的苎麻和丝棉填塞其间,再用漆涂黏其上,便无法将它动摇了。’张释之进言说‘:如果陵墓中藏有使人动心的金银宝物,纵使将整座南山用金属熔液浇灌,还是有人能够进去;如果里面没有使人动心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死亡的事永远不会有终结,而国家却有兴废,因此张释之的言论,是为孝文帝作永久的打算。
孝文帝醒悟了,便采用薄葬不起坟墓。
“《易经》说:‘古时埋葬人,将尸体用积薪覆盖,藏在野外,既不堆积泥土为坟也不种树。
后世的圣人用棺木郭埋葬取代了这种埋葬方式。
使用棺木郭埋葬人,从黄帝开始。
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冢坟都很小,随葬品也很少。
舜葬在苍悟,二个妃子没有随葬。
禹葬在会稽,没有改变树木百物的行列。
殷汤王不知葬在何处。
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城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于武库,他们都没有冢坟。
这是一些圣帝明皇、贤君智者高瞻远瞩的长久之计。
他们的贤臣孝子也接受遗命、顺从他们的意愿而薄葬他们,这是真正令君父下安、至为忠孝的侍奉方式。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埋葬哥哥的规模很小。
孔子将他母亲葬在防山,称赞殷代只挖墓穴而不堆土为坟,说:‘我孔丘,要周游列国,居无常处,因此墓不得不作一个标记。’孔子为他母亲修了一个四尺高的坟,但不久遇雨崩塌了。
他的弟子替他将坟墓重新修好,将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流着泪说‘:我听到过这件事,但古代的人是不修筑坟墓的。’因此,孔子亦不以弟子修墓为然。
延陵季子出使齐国返回时,他的儿子死了,被葬在嬴、博之间。
埋葬时,挖地不深,未及泉水;死者是什么季节死的便穿什么季节的衣服,不再具备四时之服。
封闭好的坟恰好遮掩田埂,坟不高,人站着可以隐肘,季子号哭说:‘人的躯体重新回归于土,这是命运,但魂魄却是无处不往。’嬴、博与吴国相距千里,季子没有把儿子运回家乡去埋葬。
孔子去看了说‘:延陵季子的做法合于礼。’因此,孔子作为孝子,延陵作为慈父,舜、禹作为忠臣,周公作为敬爱兄长的弟弟,他们埋葬君、亲躯体时,都实行薄葬。
这不是为了节俭,而是真正为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
宋国司马桓替自己制造石木郭,孔丘说:‘他不如迅速腐朽。’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知晓方略的人士修编《春秋》时,也主张举行薄葬的礼仪。
这些都是明白事理的人。
“等到吴王阖闾,开始违背礼仪进行厚葬。
十多年后,灭亡吴国的越人进一步发展了厚葬礼仪。
到秦惠王、孝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这五个王时,都大肆兴建坟墓,且墓中埋藏有很多随葬品。
但他们的坟墓都被盗宝的挖掘出来,尸体都暴露在野外,这不是很令人悲哀么?秦始皇葬在骊山旁,下面深挖墓穴堵塞了三重泉,上面增高坟墓,使其高达五十余丈,四周长达五里多;坟墓里面垒石为木郭,在墓穴修筑离宫别馆;以人膏制成灯烛;将水银做成江海;用黄金铸成野鸭、飞雁。
珍宝的收藏,机械的巧变,棺木郭的美丽,宫馆的宏伟,用语言描绘不出它们的精妙。
此外,他还残暴地杀害了众多的宫女,活埋了修墓的工匠,总数达万人。
天下人不堪服修陵墓劳役之苦,纷纷起来造反,骊山的陵墓还没建成,周章率领的百万反秦大军便打到骊山脚下了。
项籍一把大火烧掉了秦的宫室,到始皇墓的人都去发掘其墓,以寻求里面的宝藏。
这以后,一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始皇墓中藏起来,牧童持火把到墓中找羊,失火烧掉了隐藏在墓中的棺木郭。
自古到今,实行厚葬还没有谁超过秦始皇。
然而他的陵墓在几年之间,外遭项籍纵火之灾,内受牧童失火之祸,难道不令人悲哀吗?“因此,道德越深厚的人,葬礼越简单,智慧越高深的人,随葬品越少。
无德无智的人,他们的随葬品越多,坟墓越高,宗庙越壮丽,他们的陵墓被发掘得越快。
由此看来,明智与愚昧的结果、安葬的吉祥与凶险,不是昭然若揭吗?周朝德政衰落了,因而挥霍浪费,讲究厚葬,但宣王圣贤要使周朝中兴,便一改前朝作法,节俭宫室支出,兴建的寝庙也很小。
诗人们纷纷写诗赞美宣王,《诗干》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它的上章写有帝王宫殿的修筑,应当依照制度,下章则说宣王子孙众多。
到鲁严公时,刻意修饰宗庙,建筑了很多台囿,但他的儿子却一而再地被人杀掉,《春秋》认为这是他非礼的缘故。
像周宣王那样就使国家昌盛,如鲁、秦这样则使国家绝亡,这就是奢侈与节俭的失和得。
“陛下即位之初,亲自推行节俭,最先营建初陵,规模很小,用费很节俭,天下没有不称陛下贤明的。
到陛下改建昌陵,把低洼填高,堆土成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累计上万;设立县邑,营建居民住房,期限紧迫仓猝,事工化费一百多亿钱。
这使死者怀恨于地下,生者在地上忧愁,老百姓的怨气使大自然感动,从而水旱失调,因而发生灾荒、死亡,流浪他乡的人有数十万以上。
臣替他们忧思,感到很愤懑。
若认为死者是有知的,那么挖掘别人的坟墓,害处就多了;若死者是无知觉的,那又何必把陵墓修得那么大呢?与有识之士筹划厚葬之事,他会不高兴;让老百姓去实行厚葬,他们会备受其苦;若勉强为了取悦那些愚夫和穷奢极欲之人,又何必去做呢?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豁达盖世,应该弘扬汉家之德,崇尚刘氏的美名,光昭五帝、三王。
但反过来与暴秦乱君竞相奢侈,攀比坟墓,看谁的陵墓修得高大,为了取悦那些愚夫的眼目,而违背贤智之心,忘却国家的长治久安,臣私下替陛下感到羞辱。
希望陛下上览明君圣贤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仲尼的葬礼制度,下观贤能有识之士穆公、延陵、樗里、张释之关于葬礼的主张。
孝文皇帝抛弃坟墓实行薄葬,以节俭安抚神灵,可以作为万世的法则;秦昭、始皇大肆修筑坟墓,且陪葬品丰富,因奢侈而产生很多危险,就足以为戒。
初陵墓地的规模,应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使百姓得到安宁。”奏书呈给成帝,成帝对刘向的意见很有感触,但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
刘向目睹宫廷习俗越来越奢侈腐化,而赵皇后、卫妃子的家属都出身微贱,却超越礼制,大肆奢侈。
刘向认为,国家的道德风化教育,应由内及外,先从皇帝身边的人开始。
因此,摘录《诗经》、《书经》中所记载的贤妃、贞妃使国家振兴、家庭显达的事迹,以及君王因宠爱嫔妃,造成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的故事,按顺序编成《列女传》,共八篇,以此作为皇上的借鉴。
其它采录的传、记、行事,着《新序》、《说苑》共五十篇,奏请成帝阅看。
他还多次上书,谈论国家政治得失,陈述应取消或借鉴的事情。
前后上书数十次,成帝对他的建议虽没有全部采用,但内心却很赞同,常感叹不已。
这时皇上没有继嗣,大政方针由王氏控制,而天灾变异逐渐泛滥起来。
刘向非常惊讶陈汤的足智多谋,同他交情很好,像亲友一样。
他单独对陈汤说:“灾异如此严重,而外戚权势日盛,发展下去,必定危害刘氏。
我有幸是刘姓皇族的后裔,几代人蒙受汉朝的厚恩,本身也是宗室遗老,前后侍奉过三位天子。
皇上因为我是先帝的旧臣,每次晋见,总以优礼待我。
我若不说,还有谁应当说呢?”于是刘向向皇上呈上一封密书,极力劝谏成帝说:“我听说,君王没有不希望国家安定的,但却经常出现危机;没有不希望国家长存的,但却常常亡国。
这是因为失去了驾驭臣下的手段。
大臣掌握了权柄,主持国政,没有不危害君王的。
如昔日晋国的六卿,齐国的田、崔,卫国的孙、宁,鲁国的季、孟,他们都常常主持国家大事,一生执掌朝廷权柄。
但最后齐被田氏取代;六卿瓜分了晋国;崔杼弑了他的君王光;孙林父、宁殖赶走了他们的君王絗,杀害了他们的国君剽。
季氏在自家庭院内指使八列共六十四人翩翩起舞,在家庭宴席中,动用三家乐班演奏《雍》,以助酒兴,并且独揽国家大权,最后驱逐了昭公;周朝的大夫严氏管理朝廷大事,使王室一片混乱,先后立子朝、子猛为王,连续几年之后才确定下来。
因此经书记载‘王室混乱。’又说:‘严氏杀王子克’,其恶甚大。
《春秋》中,选用、摘录有关成败、祸福的事例,像这样一类的很多,都是阴盛而阳衰,做臣子的失却为官之道所致。
因此《书经》说‘:如果臣子中有人作威作福,那么他将为害你的家,使你的国家遭到不幸。’孔子说:‘俸禄离开各诸侯家族,国家政权由大夫掌握’,这是国家危亡的征兆。
秦昭王的舅舅穣侯和泾阳、叶阳君,独揽国家大权,上假借太后之威,三人的权势还超过昭王,家庭的财富超过秦国。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非常危险,幸赖醒悟了的范雎进言,才使秦国得以保全。
秦二世委任赵高,使他独揽大权,为所欲为,蒙蔽大臣,最终自己在望夷宫被阎乐所杀,秦朝终于灭亡。
这是才发生不久的事,秦就是被汉取代的。
“汉朝兴起后,诸吕暴虐,以尊重王室为名长期占据实权职位。
吕产、吕禄倚仗太后的宠爱而出将入相,骄傲自满,贪得无厌,阴谋推翻刘氏政权。
以后,依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将诸吕诛灭,使刘氏政权重获安宁。
现今王氏一姓,乘坐红色车轮、彩色车毂豪华车的,就有二十三人;佩青、紫绶带,帽上有貂尾跟乡蝉的,充满朝廷,像鱼鳞一样排列左右。
大将军主持国事,操持朝廷权柄,王侯骄傲奢侈,过分僭越职权,一同作威作福,肆意攻击诛杀大臣,贪赃枉法却声称为治国效劳;身怀私心,却假托为公;依靠太后至尊权位,凭借与皇帝的甥舅之亲,树立自己的权威。
尚书、九卿、州牧、郡守,全都出自他们的门下,执掌着国家的中枢机关的人,结党营私。
受他们夸奖的人,得以拜官高升;被他们嫉恨的人,便遭到诛杀、中伤;闲散的人,帮他们宣传,掌权的人替他们说话,他们排斥宗室,使刘氏皇族孤立、削弱,对皇族中有智慧才干的人,尤其要进行诋毁而不让其提拔重用。
从而,使这些人同宗室的责任远远隔绝,不让他们在朝廷任职,以免他们分权;多次提及昭帝时燕王、益王之乱,使皇上对宗室产生疑心,却避讳吕后、霍后等外戚专权之事。
他们内心已萌发蔡叔、管叔那样的反叛之心,但表面却大讲周公的言论。
王氏兄弟在朝廷内占据重要的位置,且宗族关系盘根错节。
从上古到秦汉,外戚僭越尊贵,从来没有像王氏这样严重的。
即便是周朝的皇甫、秦国的穣侯、汉朝的武安侯、吕、霍、上官等人,都比不上王氏。
“事物太旺盛了,必然有非常的变异事出现,成为预示其人将要衰微的征兆。
孝昭帝时,在泰山出现了大石自己矗立的现象,在上林出现了枯倒的柳树复苏而起的现象,接着,昭帝驾崩,宣帝即位。
现今在济南王氏的先祖坟墓上的梓树木柱上生出枝叶,枝叶茂盛,向上长出屋顶,根扎地下。
这种异常现象,即便是大石矗立,枯柳复活,也没有比这更明显了。
根据事物的规律,两大势力不共存,王氏与刘氏也不能并立。
如果王氏势力稳如泰山,那么皇上就危如累卵。
陛下身为刘姓子孙,有守持宗庙之责,如果让国统转移到外戚手中,反使刘姓皇族降为卑贱的皇奴,陛下纵然不为自身打算,但怎么向列祖列宗交待呢?妇人本应亲近夫家而疏远娘家。
但皇太后不亲近夫家,反而疏远夫家,这不是皇太后的福气。
孝宣皇帝不把权柄交给舅舅平昌侯、乐昌侯,因此他很安全。
“明智的人,为人造福于有形,而********灭祸于无形。
陛下应公开下诏,作出有德于祖宗天下的决定,晋升任用宗室为左右辅臣,亲近、信任他们;罢黜疏远外戚,不授予他们国家权柄,全部罢黜他们的官职,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府邸,以效法先帝的作法,厚待外戚,保全其家族,这才真正是太后的美意、外戚的福分。
这样,王氏可以永远保持他们的爵位和俸禄;刘氏政权可以长治久安,不会失掉皇权国统。
因此,这是褒美和睦内外亲属,使刘氏皇统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办法。
如果不实行此策,春秋时田氏代齐的事件将会重演,六卿似的人物必定崛起于汉代,从而给后代子孙带来忧患。
事情已十分明显,不能不很好地筹划,不可不早点考虑。
《易经》说:‘君主考虑事情不周密,就会使臣子背弃他;臣子考虑事情不周密,就会丧失其生命;机密的事考虑不周密,就会危及事情的成败。’希望皇上留意三思,仔细研究,详细考虑,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以折衷制定出一条使人信从的国策,囤积绝对安全的财富,用来保护宗庙,以永久侍奉皇太后,这是天下之大幸。”书呈给皇上后,天子召见了刘向,为刘向的心意叹息悲伤,对刘向说:“您暂时到外面休息吧,我会思考你所说的话。”成帝便让刘向担任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简慢而没有礼仪细节,廉正清高乐守圣贤之道而不同一般人交往,一心探究经学,白天朗诵书传,夜晚观看星宿,有时通宵不眠。
元延年间,在东井发现彗星,蜀郡山民山发生山崩堵塞江水。
刘向认为这些灾异是凶兆,对此着急得不能自已,又上书皇上,说:“我听说:帝舜曾警告禹,不要像丹朱那样骄傲;周公曾告诫成王,不要如殷王纣一般。
《诗经》说‘殷朝灭亡的教训过去的时间还不远?就在夏后的时代’,也说汤要以桀为戒。
圣帝明君常以败亡变乱的事例警戒自己,并不忌讳谈论王朝的废兴,因此,我才敢极力陈述我愚见,希望圣上留意考察。
“谨慎考察整个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日食发生三十六次,比较起来,数襄公时发生的次数最多,大抵每三年五个多月的时间发生一次日食。
从汉建立到竟宁年间,比较起来,数孝景帝时发生的次数最多,大抵每三年一个月就发生一次日食。
臣以前多次上书日食发生的情况,现今接连三年频频发生日食。
自建始年间起,二十二年时间,就发生日食八次,大约每两年六个月就发生一次,这是古今罕有的现象。
天象变异有大小、疏密之分,而占卜应验有迟早、缓急之别,因此需要圣人判断解疑。
《易经》说:‘观察天文现象,以便考察时势的变化。’从前孔子对鲁哀公同时数说夏桀商纣统治天下,凶暴残酷,因此历法失去规律性,摄提失去正常方法,孟春正月没有正常的准则,这都是国家要更替君王的凶兆。
秦始皇末年到秦二世即位日月相互掩食,山陵沉没,辰星出现,在四季中的第一个月,太白星过午才由东向西运行,天上无云却有雷鸣声,流星频繁出现,荧惑星也显现出来遮掩月亮,大火烧毁了宫殿,野禽进入庭院游戏,京城的城门崩塌,在临洮发现身材特别高大之人,在东郡天上降下陨石,在大角发现彗星,大角也因此下沉不见了。
观看孔子的言论,考查暴秦时代发生的灾异,天命的确可畏。
到项籍被打败时,在大角也发现了彗星,汉朝取代秦朝时,五星聚于东井,这是夺取天下的征兆。
孝惠帝时,发生了降雨如血,日食频繁地发生,日光被掩没,仅见星星等变异现象。
孝昭帝时,有泰山的卧石自己矗立,上林的僵死枯柳复苏而起,大星像月亮般地西行,众星追随其后等变异现象,这是最为奇异的现象。
孝宣帝即位之初,天狗挟持一个汉子西行,使天久阴不下雨达二十多天,这是因昌邑王被罢黜天子位而发生的灾异。
观秦、汉改朝换代的情况,看惠帝、昭帝都没有后嗣,察昌邑刘贺被罢黜天子位,视孝宣帝承天命而崛起,上天的舍弃和俯就难道不是十分清楚吗?高宗、成王时,也发生过雏雉拔起树木的变异,因为他们能够思索到发生变异的原因,及时补救,所以高宗有百年之福,成王有复风之报。
神明的许诺、应验如影相随,如响留声,世上的人都能共同听见、看见。
“臣有幸托福为皇族弱枝后裔,诚然看到陛下有宽厚贤明的圣德,希望消弭变异,而中兴高宗、成王那样的声誉,使刘氏得到更多的尊敬和钦佩。
因此,我才冒着生命危险,不断地恳切上书。
现在,日食频频发生,在东井发现彗星,摄提星的火焰幅射到紫宫,有见识的长老无不震动,这些天灾变异是国家发生大变的征兆。
这些事难以一一记载,因此《易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因此设卦指爻,而反复说明其意义。
《书经》说‘:让人用图来给成王讲解。’天文现象难以向陛下陈述清楚,我虽呈献天文图表给皇上,还需口说解释,然后才能使陛下明白。
希望陛下在娱乐闲暇之余,让我指着图表向陛下陈述。”皇上立即召见刘向进宫,然而最终还是没能采纳他的建议。
刘向每次被皇上召见都进言劝谏成帝,皇族是国家的枝叶,如枝叶枯萎凋落了,那么树木就无法得到庇荫也要枯萎。
现在皇上同皇族疏远,而使母后的亲信操纵一切,皇族成员纷纷被罢免,被剥夺俸禄,而外戚逐渐执掌国家大权。
因此,不加强汉族宗室的权力,削弱权豪之门势力,安定、保卫社稷,怎能使后嗣安定呢?刘向见自己得到成帝的信任,因而常常为刘氏宗室抱不平,讥刺王氏及在位大臣,言词往往沉痛恳切,出于内心至诚。
皇上多次想任用刘向为九卿,然而得不到王氏家族中占据高位的人及丞相、御史等人的支持,因此,刘向始终得不到升迁。
他就任大夫一职前后三十多年,在七十二岁时去世。
在他死后十三年,王氏就取代了汉朝。
刘向的三个儿子都好学,长子刘亻及,因教授《易经》,官至郡守。
中子刘赐,担任过九卿丞,早年去世。
少子刘歆,最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