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前言】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李珣的作品。此词写闺中女子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也有人认为此词寄托了故国之思。
【注释】
⑴潇湘:两条水名。《山海经》“潇水,源出九巅山,湘水,源出海阳山。至零陵合流而于洞庭也。”也指潇湘水流域一带。
⑵回文重叠:用苏蕙织《回文璇玑图》的典故。《太平御览》卷五二〇引崔鸿《前秦录》:“秦州刺史窦滔妻,彭城令苏道质之女。有才学,织绵制回文诗以赎夫罪。”
【翻译】
无。
【赏析】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的心情。她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下面不说“往事”内容如何,只写“故人迢递在潇湘”而使她深感“惆怅”。由此一笔,则所谓“往事”,虽不写,也已写了,词笔之含蓄如此。“潇湘”不必实指,表明远行之意。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应是“故人”一句所本。
词的下片,作者进一步描写了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本想给远行的“故人”写信寄思念之意,又愁无可托付之人。词用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蕙作《回文璇玑图诗》的典故,表明这“故人”就是她的丈夫而非情人。词情至此又进一步明朗化。过片两句写心理曲折层深,文字也婉转多姿。有“意”而以“回文重叠”形容之,说明她情思蕴积之深。武则天《璇玑图序》说苏蕙的织锦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回文重叠”四字,抵得过许多相思之苦、望归之切的辞藻刻画。“意”字是相对于“笔”字而言的。前加“纵有”,后缀“谁寄”,“意”仍是意,终未笔之于书。未写的原因是无人寄。信未写成,百无聊赖,女子只能含泪卸妆就寝。夜深人静,此恨绵绵,自然是不能安睡。床前焚的香早已灭尽了,就是那香炉也变得冰冰的了。夜漫长,耳边不断传来秋虫的悲鸣和远处的捣衣声。“愁水”二字,合主观情绪之自愁与客观事物之令人愁为一体,字平、句短而意丰。“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这首词刻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用“雁”、“候虫声”、“杵声”紧扣住秋夜,用短句“惆怅”、“愁永”来贯穿全篇,整首词始终处在低沉的调子之中,烘托了主题。全词无论是景色描写还是意境塑造方面,都与当时盛行的“花间派”创作手法不同,给人以“清疏”之感。

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相关古诗词

  • ·古诗《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虞美人·宝檀金缕鸳鸯枕》作者为唐朝诗人毛文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宝檀金缕鸳鸯枕,绶带盘官锦。夕阳低映小窗明,南园绿树语莺...
  • ·古诗《虞美人·鸳鸯对浴银塘暖》--《虞美人·鸳鸯对浴银塘暖》作者为唐朝诗人毛文锡。其古诗全文如下:鸳鸯对浴银塘暖,水面蒲梢短。垂杨低拂曲尘波,蛛丝结网露珠...
  • ·古诗《念奴娇·鸟儿问答》--《念奴娇·鸟儿问答》作者为当代诗人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 ·古诗《中兴乐·后庭寂寂日初长》--《中兴乐·后庭寂寂日初长》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后庭寂寂日初长,翩翩蝶舞红芳。绣帘垂地,金鸭无香。谁知春思...
  • ·古诗《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定风波·雁过秋空夜未央》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
  • ·古诗《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
  • ·古诗《河传·去去》--《河传·去去》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去去!何处?迢迢巴楚,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愁...
  • ·古诗《虞美人·金笼莺报天将曙》--《虞美人·金笼莺报天将曙》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金笼莺报天将曙,惊起分飞处。夜来潜与玉郎期,多情不觉酒醒迟...
  • ·古诗《西溪子·金缕翠钿浮动》--《西溪子·金缕翠钿浮动》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珣。其古诗全文如下:金缕翠钿浮动,妆罢小窗圆梦。日高时,春已老,人来到。满地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