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秋色到东篱

《好事近·秋色到东篱》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子寰。其古诗全文如下: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赏析】
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秋色“点明节令,“东篱”则让人一望而知吟咏对象,且又有暗示词人隐居田园之意。紧接着突兀而起,“一种”句不禁使人疑窦顿起。句中之“露红”所指显然是菊之色彩,显示出此花的非同一般,然为什么说“先占”呢?要得到圆满的回答,尚需读完后面的句子。“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金英,此处作“精英”解,作者将鲜花喻为大自然的精华英秀;冷淡,冷落、萧条之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秋风肃杀,花木零落,空旷的山野间失去了春夏季节里的万物葱笼生意盎然的局面www.7gushi.com,而在此时此刻,却有这红色的菊花于群菊中率先开放,占尽秋色,用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寂萧条的季节带来些许光彩,并统率群菊尽其薄力与将临的严冬作最后的抗争。至此,“先占”之疑已作冰释。词人流露出赞誉之情是明显的,“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则完全是拟人手法,从而把作者对于红菊傲霜、卓然不群品格的推重与钦佩之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下阕首句,继续展示红菊的特异风采:它从九月绽开花蕾,直至农历十月之际仍以飘然之姿红花不败,词人在初冬之际还能够欣赏到它的绰约芳姿;红菊艳如三月桃花,却又不像桃花那样红花满树冠若云霞,故词中有“小桃花”之说。“霜蕊破霞脸”,霜,借喻白色,白色的花蕊;霞脸,红色的花瓣好似仕女红红的俏脸。两个巧妙的比喻作为对其细部的描写,直将其形、神、色描绘得惟妙惟肖,犹如工笔细描一般。“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渊明,即陶渊明:风致、风范、韵致;妖艳,“妖”,艳丽、美好,而“妖艳”一词则有“艳丽而于庄重”的意思。此句的理解为全词之关键所在。词人追慕陶渊明归隐山村、远离尘嚣的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他也企望能够像陶一样田园归隐、固守本性、赋诗作文、美名千古。他赞美红菊,把红菊的风致与陶相提并论便是最好的说明,但“何事”二字却与此义又有所矛盾。何事,“为什么从事”之意,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再加上后面却十分妖艳”句,就透露出了其真正含义:他之所以田园归隐乃是开势所迫实出无奈,故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红色,本身代表着热烈、奔放,与田园归隐显然是极不协调的。本词上阕中的“金英冷淡”亦有寓意朝廷人才寥落,慨叹自己怀才不遇的伏笔。可以说,作者正是这种“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心境下托物言志,抒发情怀而写下此作的。
自陶渊明之后,凡咏菊者无不奉其为咏菊之鼻祖,本词中“东篱”、“小桃花”(陶有《桃花源记》)、“渊明风致”等一系列词汇、意象,也说明了这一点。随着这些意象的展开,红菊的诸多不凡特征与作者的复杂矛盾思想渐次表露而至清晰,却又分寸适度,露而不直,给人以思索想象的回旋余地。在创作手法上,本词故设悬念,欲扬先抑;词汇色彩鲜艳,运用典故娴熟自如,全词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的印象,是一首格调高雅,耐人咀嚼寻味的咏菊精品。

好事近·秋色到东篱相关古诗词

  • ·古诗《满江红·金陵乌衣园》--《满江红·金陵乌衣园》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潜。其古诗全文如下: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
  • ·古诗《满江红·豫章滕王阁》--《满江红·豫章滕王阁》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潜。其古诗全文如下: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
  • ·古诗《满江红·齐山绣春台》--《满江红·齐山绣春台》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潜。其古诗全文如下: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
  • ·古诗《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满江红·送李御带珙》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潜。其古诗全文如下: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
  • ·古诗《好事近·秋色到东篱》--《好事近·秋色到东篱》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子寰。其古诗全文如下: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依稀十月...
  • ·古诗《沁园春·西岩三涧》--《沁园春·西岩三涧》作者为宋朝诗人刘子寰。其古诗全文如下:云壑泉泓,小者如杯,大者如罂。更石筵平莹,宽容数客,淙流回激,...
  • ·古诗《菩萨蛮·东园映叶梅如豆》--《菩萨蛮·东园映叶梅如豆》作者为宋朝诗人李好古。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园映叶梅如豆。西园扑地花铺绣。春水晓来深。日华娇漾金。...
  • ·古诗《清平乐·瓜洲渡口》--《清平乐·瓜洲渡口》作者为宋朝诗人李好古。其古诗全文如下: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面前直控...
  • ·古诗《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作者为宋朝诗人李好古。其古诗全文如下: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