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前言】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的美景,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全词运用正面与侧面、比喻与通感的手法,烘托出了凄清萧瑟的意境。
【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
⑵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
⑶嫩寒:轻寒;微寒。
⑷莫:同寞,寂寞。
【翻译】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www.7gushi.com,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赏析】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 “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相关古诗词

  • ·古诗《沁园春·情若连环》--《沁园春·情若连环》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情若连环,恨如流水,甚时是休。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
  • ·古诗《踏莎行·这个秃奴》--《踏莎行·这个秃奴》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
  • ·古诗《踏莎行·山秀芙蓉》--《踏莎行·山秀芙蓉》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山秀芙蓉,溪明罨画。真游洞穴沧波下。临风慨想斩蛟灵。长桥千载犹横...
  • ·古诗《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阮郎归·歌停檀板舞停鸾》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歌停檀板舞停鸾。高阳饮兴阑。兽烟喷尽玉壶干。香分小凤团。...
  • ·古诗《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菩萨蛮·湿云不动溪桥冷》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人...
  • ·古诗《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减字木兰花·凭谁妙笔》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苏轼)...
  • ·古诗《千秋岁·岛边天外》--《千秋岁·岛边天外》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
  • ·古诗《瑶池燕·飞花成阵》--《瑶池燕·飞花成阵》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飞花成阵。春心困。寸寸。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偷啼自揾。残妆粉。...
  • ·古诗《南歌子·湖景》--《南歌子·湖景》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