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王孙莫把比蓬蒿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谷。其古诗全文如下: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翻译】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鉴赏】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wwW.7gushi.com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菊·王孙莫把比蓬蒿相关古诗词

  • ·古诗《答常学士》--《答常学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梦符。其古诗全文如下:罢修儒业罢修真,养拙藏愚春复春。到老不疏林里鹿,平生难见日边人。洞桃...
  • ·古诗《答高安宰》--《答高安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沈廷瑞。其古诗全文如下:何须问我道成时,wwW.7gushi.com紫府清都自有期。手握药苗人不...
  • ·古诗《赠僧昭莹》--《赠僧昭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沈廷瑞。其古诗全文如下:南北东西路,人生会不无。早曾依阁皂,又却上玄都。云片随天阔,泉声落石...
  • ·古诗《咏山泉·山中有流水》--《咏山泉·山中有流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储光羲。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
  • ·古诗《菊·王孙莫把比蓬蒿》--《菊·王孙莫把比蓬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郑谷。其古诗全文如下: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
  • ·古诗《春山夜月》--《春山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于良史。其古诗全文如下: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
  • ·古诗《江陵愁望有寄》--《江陵愁望有寄》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鱼玄机。其古诗全文如下: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 ·古诗《宿紫阁山北村》--《宿紫阁山北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樽。举杯未及饮,暴卒...
  • ·古诗《村居苦寒》--《村居苦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