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舞诗

咏舞诗》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王暕。其古诗全文如下: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赏析】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WWW.7gushi.com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咏舞诗相关古诗词

  • ·古诗《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出自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其原文如下:【课文】天游峰,号称“武夷第一胜地”,海拔410米,峭壁千寻、...
  • ·古诗《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三首》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其古诗全文如下: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
  • ·古诗《初秋行圃》--《初秋行圃》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注...
  • ·古诗《晚出新亭》--《晚出新亭》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王暕。其古诗全文如下: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 ·古诗《咏舞诗》--《咏舞诗》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王暕。其古诗全文如下: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赏析】南朝文士,多有戏...
  • ·古诗《渡青草湖》--《渡青草湖》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阴铿。其古诗全文如下: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 ·古诗《薤露行·天地无穷极》--《薤露行·天地无穷极》作者为南北朝诗人曹植。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
  • ·古诗《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咏华山·只有天在上》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寇准。其古诗全文如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原文】《咏...
  • ·古诗《苍松怪石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李方膺。其古诗全文如下: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
  • ·古诗《望海潮·东南形胜》--《望海潮·东南形胜》作者为宋朝文学家柳永。其古诗全文如下: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