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文言文《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作品。是作者为其兄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专门创作的序言。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让其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原文】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臞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wwW.7gushi.com?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释】
(1)儋耳: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
(2)罗浮:即惠州。罗浮山,在今广东省东江北岸,在惠州境内。
(3)过:即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4)啖荼芋:啖:就是吃的意思。荼芋:即芋艿,因为味道苦涩,所以如此称呼。
(5)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6)海康:汉元鼎六年(前111)置徐闻县于此。
(7)“质而”二句:表面上质朴,实质上则是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
(8)曹、刘、鲍、谢、李、杜:是指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
(9)“渊明临终”二句:见于陶渊明的《与子俨书》,俨、俟等都是陶渊明的孩子。
(10)黾勉:指努力。
(11)“渊明”一句:《晋书·陶渊明传》中记载陶渊明在做彭泽县令的时候,会郡的一个官员到来,那个官员要求陶渊明束带见他。陶渊明感叹道,我难道会为了一点点的俸禄向这个家伙折腰吗?于是,陶渊明辞官不做。
(12)悛:悔改之意。
(13)“孔子”一句:出自《论语·述而》。大意是:传述而不创作,笃信古代的文化私下里自比殷代的老彭。
(14)“自以”一句:出自苏轼的《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知。”
(15)沛然:盛大的样子。
(16)驰骤:指马飞快地奔跑。这里比喻用力地追。
【翻译】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跟着写了的和诗,也不过是他的一部分罢了。
【赏析】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写于1097(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二月,这个时候苏轼已经六十岁。苏轼早年喜欢杜甫的诗,晚年喜欢陶渊明的诗,这反映了他人生思想的变化。1092年(元佑七年),苏轼在扬州作《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就是其弟苏辙为苏轼《和陶集》所作的序言。与一般的序言写作者人品、文章的风格以及成书等问题不一样,苏辙的这篇序言,只是写了苏轼晚年虽然凄凉但是没有那种衰飒之气,对苏轼作该文的出处进行了简单的评论。对苏轼的那种“精深华妙”的诗风进行了概括。
序文近一半的篇幅是引用苏轼给苏辙信的原文,引用原文主要是想说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质而实绮,臞而实腴”;渊明自己说,“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苏轼也认为:“半生出仕,以犯世患。”苏轼实际上借和陶渊明的诗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苏辙直接引用苏轼的书信来表明苏轼的态度,让苏轼自己来说明自己,更加有说服力。 用作者本人的话介绍他创作的动机和体会,这是作书序的一种方法。这样作的好处是容易把问题说得深切具体,有利于缩短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相关古诗词

  • ·古诗《李庭芝生时 有芝产屋栋》--文言文《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李庭芝生时,有芝产屋栋,乡人聚观,以为生男祥...
  • ·古诗《耿恭字伯宗 少孤 慷慨多大略》--文言文《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 ·古诗《葛怀敏为王德用妹婿》--文言文《葛怀敏为王德用妹婿》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葛怀敏为王德用妹婿,德用贬,亦降知滁州。陕西用兵...
  • ·古诗《李渎 河南洛阳人也》--文言文《李渎,河南洛阳人也》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李渎,河南洛阳人也。渎之曾祖后唐天成中,以太子少...
  • ·古诗《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文言文《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作品...
  • ·古诗《杨王孙者 孝武时人也》--“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出自文言文《杨王孙传》,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 ,家业千金,厚...
  • ·古诗《杨王孙传》--文言文《杨王孙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杨王孙者,孝武时人也。学黄老之术 ,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
  • ·古诗《贾琮字孟坚》--文言文《贾琮字孟坚》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举孝廉,再迁为京令,有政理迹。...
  • ·古诗《战国策目录序》--文言文《战国策目录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
  • ·古诗《李藩 字叔翰 赵郡人》--文言文《李藩,字叔翰,赵郡人》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