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旨蓄 亦以御冬 宴尔新婚 以我御穷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出自于诗经作品《谷风》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注释】
[17]有,谓富。亡,与“无”同,言贫乏。这句说,不论是富有或贫乏。
[18]民,指邻里。丧,死亡凶祸之事。
[19]匍匐,本义为小儿爬行,引申义为尽力。
[20]能不我慉,今本《诗经》皆作“不我能慉”,为转写之误。今据《说文》所引诗句校改,能,读为“而”。慉,喜悦之意。这句连下文意为,不但对我无好感,反以我为仇敌。
[21]阻,阻难。德,善。这句大意说,你既对我的善行加以阻难。阻,《韩诗》作“诈”。意谓你既把我的德行当做是虚假的。与《毛诗》义可互通。
[22]贾,商贾。用,因而。这句说,我的善行就像商贾卖不出去的货物一样。意谓没有作用和意义。
[23]育,生养,犹今言生活。恐,恐惧。鞫,穷困。这句说,以前生活在恐慌、穷困中。
[24]及,假作“岌”。岌岌,危殆状。颠覆,跌倒。
[25]既生既育,已经有了财业、能够生活了。《郑笺》:“生,谓财业也。”
[26]毒,毒物。
[27]旨蓄,美味的蓄菜。旨,美好。蓄,指蓄菜,即干菜、咸菜之类。
[28]御,抵御。御冬,犹言备冬、防冬。
[29]以我御穷,用我抵御穷苦。《正义》:“穷苦娶我,至于富贵而见弃。似冬月蓄菜,至于春夏则见遗也。”
[30]有洸有溃,《毛传》:“洸洸,武也。溃溃,怒也。”洸溃指其夫虐待打骂之事。
[31]诒,通作“贻”。肄,劳,劳苦。
[32]伊,犹维。来,是。塈,疑假作古文爱字的异体。伊余来塈,维余是爱,只爱我一个人。
【翻译】
和熙东风轻轻吹,阴云到来雨凄凄。同心协力苦相处,不该动辄就发怒。采摘蔓菁和萝卜,怎能抛弃其根部。相约誓言不能忘,与你相伴直到死。出门行路慢慢走,心中满怀怨和愁。路途不远不相送,只到门前就止步。谁说苦菜味道苦,和我相比甜如荠。你们新婚乐融融,亲热相待如弟兄。有了渭河泾河浑,泾河停流也会清。你们新婚乐融融,从此不再亲近我。不要去我鱼梁上,不要打开我鱼笼。我身尚且不能安,哪里还能顾今后。过河遇到水深处,乘坐竹筏和木舟。过河遇到水浅处,下水游泳把河渡。家中东西有与无,尽心尽力去谋求。亲朋邻里有危难,全力以赴去救助。你已不会再爱我,反而把我当敌仇。你已拒绝我善意,就如货物卖不出。从前惊恐又贫困,与你共同渡艰难。如今丰衣又足食,你却把我当害虫。我处存有美菜肴,留到天寒好过冬。你们新婚乐融融,却让我去挡贫穷。对我粗暴发怒火,辛苦活儿全给我。从前恩情全不顾,你竟就将我休弃。
【赏析】
其次是借用生动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尽的妙喻。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风和阴雨,来表现丈夫的经常无故发怒;以采来蔓菁萝卜的根茎被弃,来暗示他丢了根本,视宝为废。这主要用于言事。第二章则转用食荼如荠、以苦为甜,来反衬人物在见了丈夫新婚时内心的苦涩程度,远在荼菜的苦味之上。这又是主要用于表情。另如第三章的“泾以渭浊,湜湜其浊”,是用泾水因渭水流入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浅泳渡,喻写以往生活不论有何困难,都能想方设法予以解决;第五章用“贾用不售”比丈夫的嫌弃、“比予于毒”喻对己的憎恶;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劳比作御冬的“旨蓄”,将丈夫的虐待喻为湍急咆哮的水流。这些比喻取喻浅近,无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征,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作品的一唱三叹、反覆吟诵,也是表现弃妇烦乱心绪和一片痴情的一大特色www.7gushi.com。从首章的“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到二章的“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从三章的“毋逝我粱,毋发我笱”,到四、五章的前后对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在反覆的述写和表白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顺着这一感情脉络的延伸展开,循环往复,人们更能接近和触摸这个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弃带给她的精神创痛。至于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面再、再而三地出现“宴尔新昏”的句子,又在断续错杂的回忆和抒情中,突出和强调了丈夫背信弃义对她产生的强烈刺激,她无法忍受眼前出现的这一现实,更不能以平常之心来接受这一现实,所以反覆咏之,以示铭心刻骨,难以忽忘。
由此可见,这首诗在抒写弃妇哀怨方面是很有特色的。它的出现,表明古代妇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很早就处在弱者的地位,充当着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的牺牲品,她们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尽管作品没有直接对负情男子作明确的谴责,但最初的信誓旦旦和最终的弃如脱靴,仍为此作了有力的点示,具有深刻的警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