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作者为宋朝诗人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
渐新鹅映柳,茂苑锁、东风初掣。馆娃旧游,罗襦香未灭。玉夜花节。记向留连处,看街临晚,放小帘低揭。星河潋艳春云热。笑靥欹梅,仙衣舞缬。澄澄素娥宫阙。醉西楼十二,铜漏催彻。
红消翠歇。叹霜簪练发。过眠年光,旧情尽别。泥深厌听啼鴂。恨愁霏润沁,陌头尘袜。青鸾杳、钿车音绝。却因甚、不把欢期,付与少年华月。残梅瘦、飞趁风雪。向夜永,更说长安梦,灯花正结。
【前言】
《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是宋代词人吴文英的作品。此词上片由一“记”字领起,重在描述对旧时夜景的美好追忆;下片触景伤情,抒写作者对旧时爱人的追忆。
【注释】
⑴六丑:词牌名,系周邦彦自创“中吕调”曲,调见《片玉词》。据周密《浩然斋雅谈》记载: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此比之”。双调,一百四十字,上片十四句八仄韵,下片十三句九仄韵。例用入声部韵,上片第一、八句,下片第二、六句皆为有领格字的上一下四句法,诸领格字并用去声。杨慎以其名不雅,《升庵长短句》易名为《个侬》。与《词谱》所收《个侬》,谬莹中所作词,不是同一调。
⑵壬寅岁:即公元1242年(宋理宗淳佑二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吴文英此时四十三岁,在苏州。元夕:上元之夜,即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⑶杳:一本作“香”。
⑷向:一本作“丙”。永:一本作“阑”,一本作“来”。
【翻译】
无。
【赏析】
“渐新鹅”三句,写元宵日之景。此言元宵日早春天气,花园中的东风开始吹拂,柳枝上已经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馆娃”两句,怀古。“馆娃”,原指西施所居的灵岩馆娃宫,这里借指西施本人。“罗襦”,系轻软短衫。此言这里(指吴门)曾经是吴国的西施游览过的地方www.7gushi.com,至今仿佛还能在此闻到她遗留下来的衣衫香。“玉夜”四句,追忆旧时的元宵节。“玉夜”,即“元夕”,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花节”指旧俗二月十八日的百花生日,称花朝节或花节。此言记得在过去每到元宵节、花朝节,吴门大街上布置得花团锦簇,到处都叫人留连忘返。
一到节日的夜晚,妇女们为观赏街市中的盛况,都将临街楼窗前的竹帘子偷偷地揭点起来,这样就能将街上景致看得更清楚些。词人逼真地刻画了这一动态细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虚伪礼教对妇女们的压制及她们的一点微小反抗。“星河”三句,承上忆旧日元夜。“星河”,即指银河;“缬”,这里指眼生花。此言如果元夕夜碰到晴天,天河中的星星就能连缀成片,加上春气已暖,到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节,所以最快活的就要数那些年青女子了。她们笑容满面,头上斜插梅枝,身穿着飘飘欲仙的舞衣,舞将起来,一定会看得人眼花缭乱。“澄澄”三句,承上忆旧日元夕。“澄澄”,清明貌;“素娥”,即月亮。“西楼十二”,即十二楼,古代传说为仙人所居之处。此言明亮的圆月高挂在空中,指词人在西楼饮酒度节,恰似置身于仙境中一般。可惜的是欢乐恨夜短,漏声催促之中,一次难忘的元宵夜也终于过去了。
“红消”四句,承上启下,述眼前的“元夕”。词人说:“今夜(元夕)风雨,使红茶花被吹打得花凋叶落,触景伤情,感叹年华消逝,旧日的恩恩怨怨都与我告别了。如今惟剩下我这位孤独的白发人,再没有红粉佳人前来陪伴我饮酒作乐了。”“练发”,喻发如蚕丝白。“泥深”三句,述己之愁心。“鴂”,即杜鹃也。此言风雨泥泞,引得词人心烦意乱,对雨中杜鹃的啼声也倍感讨厌。室外的霏霏细雨,将词人困守在家中,所以搞得词人怨天恨地。他想到即使是勉强去郊外踏青,恐怕那郊外泥泞的道路也将会沾污了鞋袜。“青鸾杳”三句,忆旧日的伊人。“青鸾”,因鸾鸟喜欢对镜而舞,所以古人常以“青鸾”借代镜子,徐寅《上阳宫词》有“妆台尘暗青鸾掩”句,可以证之。“钿车”,以金花等装饰的车子。
词人说:“我所喜欢的女子,她的倩影已经从镜中消失,她所乘坐的钿车也不再来到这儿。为什么我不趁着从前年青时候,好好地把握住两人美好的爱情生活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恨事绵绵啊。”这里透露出词人所忆的女子,可能就是离他而去的苏姬。“残梅瘦”三句,回忆眼前情景。词人说:“春天已经来临,梅花也将随着风雨而纷纷凋零,愈显清瘦。我在这元宵长夜,听着噼啪作响的灯花,且回忆、叙说那些当年的都市梦吧。”这首《六丑·壬寅岁吴门元夕风雨》词与《思佳客·癸卯除夜》词相同,也为读者透露出词人的苏姬已离他而去的讯息。从“青鸾杳、钿车音绝”可以推断,苏姬在公元1242年元宵节前,已离开了吴文英。